宋、元时期,安国药材加工已有简单的拣选去杂,去粗存精。明初,安国人已掌握-的采集加工方法,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永乐年间(1403-1420年)开始出现切片和炮制加工,并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枣强人王某在安国经营的药刀坊“福盛炉”远近闻名,人称“药刀王”。他制作丸药用的药准子、药球子、药罐子、药鼓子等工具畅销各地。到明中期,安国药材集散市场日益兴盛,各地药商纷集,加工技艺得到广泛交流,药材加工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药材加工炮制根据药物的形体和用药的需要,可加工成咀、段、块、丝、菲薄片、薄片、磅片、刨片、顶刀片、斜片、盘香片、蝴蝶片等多种片(体)形。
切制药材的工具主要是刀,有片刀、刨刀、药刀之分。安国“福盛炉”生产的药刀由刀片、刀条、刀鼻三个部件组成,锋利耐用,切药省力,“药刀王”品牌历500年不衰。安国镑制的鹿茸片、犀角片久负盛名,因刀法独特,被冠以“云片鹿茸”,“刨花犀角”,是用特制的钢锉排刀,把坚硬如铁的犀牛角镑成片子,形似薄薄的木刨花,剔透照人。安国中药材炮制,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药材的炮制加工汇集了历代传统加工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最讲究药物疗效,药材地道、炮制得法。药工把炮制药材的技艺同治病救人紧密相连,药材炮制作坊都贴有“修合无人问,存心有天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法效雷公,术遵岐伯”的警句以自我监督,这种习惯世代相传。安国的炮制加工主要遵从水、火和水火共制法,有炒、煨、焙、煅、焯、蒸、炙等多种方法。其功用各不相同,有的可使药性改变,有的可使质地软脆,有的可降低毒性。如炒制有单料清炒和加辅料合炒。清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种类。辅料合炒有土炒、沙炒、麸炒、盐炒、姜炒、酒炒、醋炒、滑石炒、蛤粉炒、童便炒等多种方法。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为您推荐: -安国特产-安国美食-安国民俗文化-安国十大景点-安国十大特产-安国旅游指南 -安国行政区划 -安国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