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的曹州面人,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制作简单,艺术性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1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利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活物,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早期的菏泽面塑。到了唐代就便出现生面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三种。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他们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使面塑初步形成艺术品。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随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曹州面人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与中国的大写意国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曹州面人简单易学,易于普及,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广泛的受众面,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多姿的奇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历史上,在1908年前后,李朝训等人的面塑艺术,已驰名曹州府,并传艺给侄儿李俊月、李俊和、李俊兴、李俊福、李新起等数人。其中李俊兴、李俊福技艺超群,由于李俊兴善捏风流仕女,李俊福善塑武将英姿,被誉为“文武二李”。
曹州面人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艺人们作为副业活动,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养家糊口。后来从此艺者愈来愈多,流传到曹州及周围地区,开始以面授技艺兴家立业。他们云游全国各地城乡,以致出国卖艺。自1920年起,李俊兴、李俊福及师兄弟十余人,多次离家去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捏塑面人,并出国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卖艺;1926年9月1927年6月,李俊兴先后去过老挝王宫、万象王宫表演面塑;受到王宫一片赞扬。1928年,李俊兴、李俊福、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十多人去新加坡,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长期留居新加坡,经营面塑艺术;1931年,李俊兴去莫斯科表演面塑;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至此,曹州面人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驰名全国,声扬世界。
为您推荐: -牡丹区特产-牡丹区美食-牡丹区民俗文化-牡丹区十大景点-牡丹区十大特产-牡丹区旅游指南 -牡丹区行政区划 -牡丹区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