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 > 泽州民俗文化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创自于明嘉靖年间,是山西冶铁技术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是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的鼎盛期。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迅速发展,制针业的兴起又繁荣了大阳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大阳也被誉为“九州针都”。

  遍及每个家庭的手工制针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诸多实惠。除春种秋收外,每家每户的老幼都可参与制作,一个家庭是一个小生产作坊,流水作业。每年十月初一吃一顿小米干饭“瞪眼食”后,麻油灯下彻夜连作,锤敲钻磨,此起彼落,整个大阳便成了全民制针厂。西大阳吴神巷宝居的大部分楼上就是旧时制针工房。东、西大阳的不少老宅是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历史见证。

  为酬答神灵的保佑和上苍的馈赠,东、西大阳先后修起了“针翁庙”,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当地老百姓祭祀奉神之处,也是针行结集议事和成品包装销售之地。人们把“针翁庙”视作保佑财源的圣地,每年在庙里的舞台上要唱“神戏”。“西针翁庙”补修碑记里说经营制针的字号有“本镇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庄八、河东三、湾里三、史村一、赵庄一”。东镇的自号更多,共计有二、三百家,那时大阳是周围百里内无业农民的就业之地,他们赁屋而居,与大阳男女老幼一起加入了手工制针行业。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洋针侵销到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针业才逐步走向萧条,直至衰败。

  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hizit"分享。]

为您推荐: -泽州特产-泽州美食-泽州民俗文化-泽州十大景点-泽州十大特产-泽州旅游指南 -泽州行政区划 -泽州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