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怀腔)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俗称“府调”、“怀宁调”,是怀宁本土创造形成的一种戏曲腔调。
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怀宁调与青阳腔、徽调、昆曲等相互渗入,各取所需,相互揉合,经过民间艺人们精心润造,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一种腔调,时人称“怀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清康熙中晚期,石牌戏曲艺人程福香建立怀宁首个戏曲班社,程家班历时百余年,经久不衰,时人称之为 “怀腔班”。至解放初期,怀宁有近三十家怀腔民间班社,现仍有怀宁县新声剧团、金义剧社、美德剧团坚持在本县及周边的县市乡村巡回演出怀腔剧目,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怀腔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其唱腔高亢平直,多帮腔、复句,音乐上只有锣鼓伴奏,深受人民群众的呵护和爱戴,这些表演唱腔对黄梅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怀腔被人们称之为黄梅戏的母体艺术,黄梅戏的“正宗腔系”。怀腔的形成与发展对研究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安徽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
[以上内容由网友"小肚脐"分享。]
为您推荐: -怀宁县特产-怀宁县美食-怀宁县民俗文化-怀宁县十大景点-怀宁县十大特产-怀宁县旅游指南 -怀宁县行政区划 -怀宁县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