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民间行业传统仪式、节庆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等重要的行业习俗。
祭窑神:窑神童宾是瓷器制作行业崇拜神,又称“风火神”。它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盛行于清(公元1644——1911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9年),清代(公元1644—1911年)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火神童公传》都有记载。至今窑神童宾传说在景德镇广为流传。清代(公元1644—1911年)督陶官唐英为童宾神庙取名为“佑陶灵祠”,童宾亦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祖师神,年年祭祀,传承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瓷业民众及广大市民都在景德镇市御窑遗址,隆重举行佑陶灵祠迎神祭祀活动。
吃“知四肉”:是纪念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为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形成的一种行业饮食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八在成型坯房举行。表达对历史上1领袖的崇敬,抒发景德镇瓷业工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烧太平窑:是在每年中秋之夜昌江沿岸景德镇瓷业工及儿童共同参与的象征性的烧窑活动。它是运用景德镇瓷工喜爱的烧窑形式,和中秋佳节赏月的室外活动相结合,形成景德镇最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景德镇瓷器行业习俗对于瓷器行业从业者具有凝聚力,对于景德镇市民具有影响力,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特色,是景德镇瓷业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是行业习俗不可多见的活态传承样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景德镇自五代(公元907-960年)小规模地生产瓷器,景德镇瓷业习俗也当始于五代。宋代(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瓷业逐步发展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规模,《陶记》描绘的“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景德镇制瓷工艺体系初步形成。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已初具雏形。元代(公元1279-1368年)发明了“二元配方法”,创制出精美优雅的青花瓷,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景德镇瓷业习俗。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由于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景德镇制瓷业,加之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到明中晚期,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了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五方杂处”,“十八省码头”的陶瓷大都会为景德镇瓷业民俗文化在清代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时,景德镇产生了对窑神童宾崇拜的行业祭祀习俗,并在烧窑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袭明代旧制,在景德镇珠山设厂造瓷,并确立“官搭民烧”的管理制度,使“景德镇一镇,熙熙乎称盛观矣!”同乡会、行帮应运而生;各地会馆迅速发展;各种行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为纪念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形成的吃“知四肉”行业饮食习俗,并产生了中秋节烧“太平窑”的节日习俗等等。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景德镇瓷业习俗内涵日趋丰富,在祭祀方面,已出现了“暖窑神”、“开禁迎神”、“窑厂酬神”等多种祭窑神活动;在饮食方面,常以“吃知四肉”、“吃泡茶”、“吹灰肉”等定事的特种方式来提高瓷工们生活待遇,以激发瓷工们生产积极性;在节日方面,有中秋节“烧太平窑”、“花朝起手”、“中元节定事”等传统习惯。然而,其中以“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最有特色,并且这三种瓷业习俗自古传承至今,连续不断,已成为景德镇独特的都市习俗。
为您推荐: -景德镇特产-景德镇美食-景德镇民俗文化-景德镇十大景点-景德镇十大特产-景德镇旅游指南 -景德镇行政区划 -景德镇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