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街镇地处都江堰市的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历来是都江堰市的稻米主产区,而且历史十分悠久,特别是清代中期,随着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实行,柳街迅速成为主要的水稻耕作区,并由此在传统薅秧季节演唱薅秧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当地农民创作和唱合民歌的习惯。每到薅秧时,稻田的业主都要请人帮忙薅秧,为了缓解劳动疲乏和提高劳动效率,往往要请当地唱民歌的民歌手到田间组织唱歌谣,久而久之,这种唱民歌的习惯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从内容上说,歌谣内容包括时政、生产、生活、情歌、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等,形式上可分领唱、合唱、独唱、对唱等,创作方法主要以即事编唱为主,但较为经典的歌词,则成为传统内容保留。从音乐方面说,则以说唱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川西民歌特色。
近30年来,虽然水稻生产过程中,已基本上没有了薅秧这一环节,但当地农村200多年来形成的编唱歌谣的习俗却并未消失,而是演变为新民歌的创作、朗诵和吟唱的形式,并成立农民诗社,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之乡,不但在当地形成文化特色,而且走出柳街镇,在都江堰市区、成都市及柳街周边县、邻乡表演。由于柳街镇以薅秧歌为代表的民歌创作、演唱、吟诵活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300年来传承不绝,而且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特色,已形成柳街最为深入和广泛的民间习俗,因此,二00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
由于柳街民间歌谣流传下来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歌,这些山歌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提供了十分翔实和形象的史料。对于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柳街民间歌谣是古代劳动生产场景的再现,是那个时代劳动形态在文化上的不灭印记,对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当时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而歌谣优美的音乐唱腔,更为我们展示出了川西平原300年前的原生态风貌,其文化价值无以伦比。民歌以及由此演绎成为当地民间的创作、演唱、朗诵民歌活动,已成为柳街镇延续不绝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现象,对建设小康社会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信息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为您推荐: -都江堰区特产-都江堰区美食-都江堰区民俗文化-都江堰区十大景点-都江堰区十大特产-都江堰区旅游指南 -都江堰区行政区划 -都江堰区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