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巴音郭楞民俗文化

蒙古族刺绣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刺绣,蒙古语称“哈塔嘎玛拉”或称“教由达力敖由呼”。蒙古族刺绣是用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绸,布、羊毛毡、布里阿耳皮底子上绣花或作各种贴花的一种艺术晶。

  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13世纪下半叶(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应用范围很广,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蒙古民族创造了瑰丽的刺绣艺术。

  蒙古族刺绣的方法种类很多,结合蒙古族生活的不同材料和具体制作方法,以及造型、纹样、色彩的选择等制作时各有区别,各显其巧,各具特色。蒙古族刺绣大体上分为绣花、贴花、套古其呼、混合等几种——

  绣花,在蒙古语叫“花拉敖由呼”,一般用绸布或大绒做底子,绣各种花卉、几何纹样、卷草纹、盘肠和交叉图案等,主要用黑布,有时用青色底布绣绿叶红花,一般花叶不重叠,色彩绚丽夺目,厚重强烈,富有装饰性。蒙古人绣花时一般没有绷架,直接用手捏绣,操作简单自由,绣花时用对比色较多,红花绿叶,绣时常常采用建筑上的退晕法,浓淡层次较多,色彩调和而美观。

  贴花,在蒙古语叫作“那嘎玛拉”或“海其木勒敖由呼”,就是把各式各样布料、大绒或皮剪成各式纹样贴在布底或毡底上再经过缝缀,锁边而成的一种刺绣装饰。这种贴绣在蒙古族当中是更为普及的一种刺绣形式,牧民们不分男女都善于贴花。

  套古其呼,这种方法是用大小相等的点缝成各种图案,一般男靴不需要艳丽的花纹,而用很均匀的点缝制各种各样的花卉和几何图案,常常用万形图案,给人以朴素、庄重的感觉,牧区的绣花毡,门帘,驼鞍等都采用这种方法。在缝制时细点要求圆润,粗点要求厚实,刚健而有力。点的排列要求均匀,纹样之间要有疏密浓淡之分。

  在蒙古刺绣中经常用混合方法,比如贴花和绣花的结合,套格其呼和贴花的结合等等,在生活中尤为多见,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受。

  从蒙古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针法是刺绣中运针的方法,也是线条组织的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规律,选用合适的针法能恰当地表现刺绣的质感。

  1.齐针:蒙古语称“梯格太”,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常用的针法,这种针法,组织线条排列均匀,齐整。绣法是起落针都要在纹样的外缘,线条排列均匀,不能重叠,不能露底,力求齐整。

  2.莎玛拉柱敖由乎:用不同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皮头,皮皮、在每一个刺绣小单位中分批刺绣的层次,术语称“皮头”),针法相嵌。能够很细致地表现花鸟的生动姿态。

  3.施针:常用飞禽走兽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次加密,便于镶色,刺绣线条排列自然,组织灵活。

  4.套格其呼和莎嘎拉夫:用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套格其呼是以同等距离的点连成条形虚线,点与点之间距离相等。莎嘎拉夫则点与点之间没有距离,看上去是整齐的一条线。皮料和毡料底子贴花用套格其呼针法。

  5.敖日雅马拉: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之为“打子绣”。妇女们常用这种方法绣鸟的眼睛、花蕊等,效果良好。

  6.莎吐兰敖由呼:这种针法主要是表现“退晕法”。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外向内进行。牧民采用这种针法较好的表现了“退晕法”效果。

  蒙古族刺绣,具有朴素且鲜明的色彩,活泼的针法,明快的线条,精细而粗犷的绣工,独特的风格,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小贩儿"分享。]

为您推荐: -巴音郭楞特产-巴音郭楞美食-巴音郭楞民俗文化-巴音郭楞十大景点-巴音郭楞十大特产-巴音郭楞旅游指南 -巴音郭楞行政区划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