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滦南民间花会,是滦南民间传统舞蹈形式秧歌、高跷、狮子舞、旱船的总称,习惯上分别成为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和跑旱船。它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继承发展优秀民间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延续发展,民间花会逐渐形成了活泼、诙谐、朴实、健美、欢快、红火,地方民间风格色彩浓郁,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特点的民间舞蹈形式,无论男女老幼,尊长卑晚,不论职业,不论生熟,参与人之广泛,随意性、趣味性、观赏性之强,都是其他民间文艺形式不可比拟的。
跑旱船是滦南民间花会的主要内容。因其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表演上诙谐幽默、节奏感强,是人民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太平广记》载,跑旱船在唐朝时就已流行。宋朝诗人范成大在诗中写有“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他还在其自注中写到“夹道陆行,为竞舟之乐,谓之划旱船”。由此可见,“跑旱船”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在我国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了。据清.乾隆《滦州县志》载:“每届正农暇,乡民多有办秧歌、高跷及狮子、龙灯、旱船、竹马之戏,沿村歌舞,犹古盛世做儺难,驱历之俗至填仓而止”。由于该舞系由表演者(一般为二至六名),舞弄一条或两条精致美观的彩船,在陆地上表演水上生活,故称“旱船”。鉴于该舞表演时,大多以平稳的碎步跑场(即古典舞“跑圆场”)为主要步伐,因此也有“跑旱船”之称。
滦南县松树村跑旱船世家邵德荣(一九00年生人)介绍,按其家谱推算,他本人已是跑旱船第五代继承人。其祖父邵恒(一八二五年生人)在世时,当地群众中曾流传有“邵恒跑断腿,不如瘪三(另一名跑旱船艺人)咧咧嘴”的传说。
跑旱船的形式主要有:
(一)单程单船。船内有一人扮作古装少女,腹前设置一双假腿(成盘腿坐船状),船左侧有一人扮成青年渔夫(有的扮成老渔翁)持桨撑船。
(二)单乘双船。有两条“单乘单船”组成。其中一条船上乘船人扮书生,撑船人扮书童(此船称男船);另一船上乘船人扮小姐,撑船人扮丫环。四人物中分别以书生和小姐为核心,构成两组主仆关系,每组主仆为一个表演单位。
(三)双乘单船。有小姐和公子同乘一条船(女在船头,男在船尾),无撑船人。此形式一般指表现船在水上游动时的各种形态,以及乘船人在行船途中的喜悦心情。
(四)双乘双船。由两男、两女各乘一条船,另有一至二人在船侧持桨撑船。也有的不单设持浆人,有各船内一人划桨。表演时,四至六人分两组对舞,注重场面的变化和男、女两船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
(五)单乘多船。由十几条或数十条单人船(不设撑船人)同场表演。此行式由于人数众多,场面较大,表演时以对型优美,阵容壮观见长。
民间出会时,跑旱船往往根据场地的条件和观众的要求,分别以“平跑”和“出子”两种方式进行表演。所谓平跑,是指无节目名称,不展现故事情节,不讲求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在舞蹈动作及场面调度上,具有即兴表演性质的演出方式。花会队伍在串街,或广场表演“出子”节目之前,大多以“平跑”方式表演。所谓出子,是指具有特定情节内容,并在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节目,如《蝴蝶杯》、《水漫金山》、《游西湖》等。“跑旱船”属于道具类民间舞,它是通过坐船人和撑船人两种基本角色相互配合,共同舞弄彩船进行舞蹈表演。从舞蹈动作角度而言,跑旱船要突出一个“跑”字,表演者是以“跑圆场”的基本步法统辖全身所有动作。动作的要领可归纳为:裆夹紧,跑平稳,肩稍晃,头轻摆,行如流水,扇似蝶飞”。滦南的“跑旱船”绝大多数为纯舞,以唢呐伴奏。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滦南花会有了新的发展。1954年,滦南县申营村的花车首次赴省会(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收获极高赞誉。1958年,滦南县获河北省花会改革奖奖杯。1984年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首届花会进城展演,从此滦南花会进入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活动时期。广场秧歌《对旱船》参加首届河北省民间艺术节荣获表演金奖。
信息来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为您推荐: -滦南县特产-滦南县美食-滦南县民俗文化-滦南县十大景点-滦南县十大特产-滦南县旅游指南 -滦南县行政区划 -滦南县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