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鄂伦春族风俗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漠河鄂伦春族风俗
  鄂伦春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几千人口,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领着猎犬或从街头走过,或驰骋在山林间,他们的剽勇令人惧怕和敬畏。

  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心地坦荡,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都会与你把酒同饮,割肉同食,你如果不接受,他们会很生气,甚至拿起枪半真半假的恐吓你。正因为他们这粗犷的性情难以为常人所理解,所以使人对他们敬而远之。

  因鄂伦春是漠河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也是漠河地区最早的先民。因此,在漠河地区至今还留存着许多鄂伦春民族习惯。

  (1)占卜术

  枪卜是占卜者用右手握住枪托,在枪管上栓上一只斧头,占卜人嘴里叨念着想要占卜的内容,比如问是哪路神,念一个神的名字举一下枪。如凶,枪就举不起;如吉,就能把枪举起。

  骨卜一般采用狍子等兽类的肩胛骨为卜具,先放在火上灼烤,然后举起,占卜者嘴里默念想求的事项,把骨举过头顶摔在地上。然后仔细察看骨上纹路,如骨上纹路顺而短,则吉;纹路紊乱而绵长则凶。

  树卜多为鄂伦春女人所使用,比如孩子病了,或孩子被惊吓了,就使用此种占卜。占卜的女人首先折一根人字形树叉,横绑成人字型,扎成人头,套上孩子衣服,这叫“笊篱姑娘”,占卜者举着“笊篱姑娘”一边前后走动,一边嘴上叨念,试问吉凶。如事吉,“笊篱姑娘”就往前倾,如事凶,“笊篱姑娘”就往后倾。

  (2)制作桦皮船

  鄂伦春人一般都是依河流而居,所以在渡河狩猎和在河上捕鱼都要使用船支。因为在过去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生产生活工具无法传入,也只能就地取材,制作一些适合自身的工具。鄂伦春人使用的船支就是用桦树皮制作而成的,故称桦树皮船。

  这种桦皮船为鄂伦春人所独创,制船前,首先要选一棵粗壮桦树剥下整张的桦树皮。剥离时不能将树皮剥坏,剥下后,先把整张的桦树皮放在水中浸泡,直到泡软,然后将桦树皮挤压成船形。然后挑选顺茬的樟子松原木,用刀斧将原木劈开,制做成船帮和船的龙骨,用木钉将桦树皮与龙骨固定。一般来说制作桦皮船既不用铁钉也不用胶漆,很神奇的用木钉就可将船组合在一起。

  再制作一根两头扁的木桨,就可以放在水里使用了。这种桦树皮船十分轻便,两个人用手臂就可以带走,平时鄂伦春人就是使用这种桦树皮船进行渡河狩猎或打鱼。当捕到猎物后还可用这种船载回猎物,而且可同时乘载几个人。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水上交通工具,这不能不说是鄂伦春人的一种智慧。

  (3)独特的婚俗

  鄂伦春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他们求婚成亲的形式极具民族特色。

  如果一个男子看中了一个女子,先得托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子家求婚。求婚中无论女方家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让媒人上门三次。如女方家同意这桩亲事,也不直接答应,而是很含蓄的表示出来。这时媒人见有希望,马上下跪给女方父母磕头。

  求婚成功后,媒人带着男子和礼物去女子家认亲,当晚男子就可和女子-,然后进行定亲和娶亲。

  娶亲时男方要带很多彩礼,如野猪、狍子、犴肉、白酒、白糖、兽皮等。女方陪嫁也很多,有桦皮箱、皮袍子等。男方派接亲队伍去女方乌力楞(村庄),在接亲送亲队伍之间开展对歌、赛马等活动,但男方总是有意输给女方,只是营造欢快的气氛。婚礼上要拜太阳神、拜老人,要鸣枪庆贺。

  新人所居住仙人柱(房屋)火塘内的火要从老人的火塘里引过来,说明又分出一个小家。新婚之夜一对新人用一只碗一双筷子吃黏米饭,意为相依相爱白头到老。

  从某种意义上说,鄂伦春人对待爱情是专一的,这也是十分难得的,但有些古老习俗又是奇特的,但却是合理的。

  如女人婚后丈夫去世了,如果有孩子是不许改嫁的,小叔子可以娶嫂为妻。如男人的妻子去世了,可娶妻妹为妻。如丈夫去世了,没留下孩子,公婆又不希望儿媳改嫁,可采取抢婚的形式把女人抢去,另外成立一个家庭。

  (4)恩格那力纠哈汗

  恩格那力纠哈汗,是鄂伦春语“产房”的意思。

  恩格那力纠哈汗为一处单独的小仙人柱,恩格那力纠哈汗内什么时候都不允许生火,即使是寒冷的冬季,有女人在里面生产,也不能架火,原因是怕冒犯了火神。

  女人生产时男人必须离开,即使是产妇自己的丈夫也不允许接近。产房内有两根埋在地里的木杆,木杆上横一根木杆,女人双手抓住木杆,趴在上边生产。

  产妇生产前要事先来到恩格那力纠哈汗里,供上奥克楚克(助产神)像,求其保佑。婴儿出生后如在夏天就用冰凉的山泉水洗,如在冬天出生就用雪洗婴儿全身。

  产妇要在产房里呆上一个月,其间不允许与丈夫见面,丈夫要送饭只能用木杆挑着桦皮饭盒递到产房门口,女人在里面接过去,男人就回去。

  孩子满月后,要把产妇的用品烧掉,产妇和孩了从火上熏烤过后才能回仙人柱里住。这种习俗似乎有些残酷,但叫人充满敬畏。

  (5)祭别亚博如坎

  别亚博如坎是鄂伦春语“月亮神”的意思。鄂伦春人的萨满教义信奉万物有灵,他们敬奉的神也特别的多,有祖先神、饲马神、山神、树神、火神、河神、鱼神、龙神、雷神、风神、蛇神、草神、太阳神、月亮神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酒店举杯饮酒,还是在野外野炊,他们都会很自然的用酒敬天、敬地、敬火、敬白那恰,这会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懂得什么是虔诚和神圣。

  祭别亚博如坎(月亮神),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由穆昆达(氏族首领)或塔坦达(家族长)也可由萨满(联系神与人的使者)主持。他们带领大人孩子来到一片空地上,用一个大桦皮盆盛满山泉水,水盆中映月,盆四周摆上各种供品,特别要在盆周围摆放五个圆形面饼,饼中间点上鲜红的狍子血,这说明饼也有了灵魂。

  首领带领大人孩子向月亮磕头,首领祈祷月亮神保佑大人孩子平安,祈求月亮神赐给人们更多的野兽。

  祭祀后,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吃肉喝酒,每到这时候在场的人也会被他们感动,仿佛自己也变得虔诚了。

  (6)抹黑日

  鄂伦春人的天性就是乐观的,他们的乐观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话语的幽默与豁达之中。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会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种孤寂。他们也在寻找着各种快乐,像春祭、秋祭、祭太阳神、祭月亮神等,他们也会欢度一些节日,但这些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抹黑节就是其中一种。

  抹黑日节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他们每家大人孩子都把锅底灰用水或油搅拌,无论见到什么人都要往对方脸上涂抹。这是为了赶鬼怯邪,他们认为鬼见到人脸黑,就会害怕而被吓跑。

  这天一大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别人的脸抹黑,而想办法不让别人抹到,于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的热闹场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辈人之间进行,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有时也象征性的抹一抹长辈,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长辈下跪磕头,先征得长辈同意后才象征性的往长辈的脸上抹一点黑,否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十分讲究尊老爱幼。这天部落里很热闹,大家也都很快乐,逐渐使这项活动变成了节日。

  (7)捕熊和为熊送葬

  鄂伦春人在一搬情况下都不捕获熊,原因是他们把熊当成自己的祖先,所以称能为“雅亚”(祖父)。他们认为熊的走路、取东西很像人。而且是前位0,所以认为熊是他们的祖先,这也是一种图腾崇拜。但是,如果需要捕熊或误杀了熊,就要举行很多仪式,否则人就会被熊咬死。熊在冬季比较容易捕猎,到了冬季,兴安岭天寒地冻,熊就会钻进树洞里蹲仓,一冬不吃不喝,捕熊时用扎枪将其捅出,也可用烟火将其熏出捕获,如果不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下,熊是极其凶猛的动物,它的掌可以拍碎人的头骨,它那带刺的舌头,可以0去人脸上的肉,而蹲仓后的熊就柔弱了很多,也容易被捕获。捕猎到熊后,猎人要给熊下跪磕头,求熊饶恕,在剥熊皮前,要在熊的嘴里塞上木棒,熊就不会咬人了。吃熊肉时,人要学乌鸦叫,意思是乌鸦在吃熊肉,而不是人在吃熊肉,女人吃熊肉前要向熊磕头请罪,而且不许吃熊的上半身,否则当年就会被熊咬死。剥下熊皮后,把熊肉分给各家各户,熊皮要送给穆昆或乌力楞德高望众的老人。各家吃完熊肉,要把熊骨收集到一起,用柳条或桦皮做成棺材(老人去世都是采用这种棺材的),像为老人送葬那样将熊骨进行树葬,把棺材架在树上,仪式和为老人送葬一样,送葬礼仪十分隆重,既有向熊-,又有向熊献媚的意味,所以要跳斗熊舞、唱斗熊歌。

  (8)鄂伦春狩猎

  鄂伦春人世代以狩猎为生,而且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狩猎方式。他们每个猎手都拥有超群的狩猎技巧和追踪猎物的本领,而且能达到枪响物倒的水平。

  他们在山上狩猎时身上只需携带火与盐便可于山林中生活数日,以烧烤的猎物为食,以山洞,草窠为床。他们几乎可以克服一切常人无法想像的困境。因此,鄂伦春是一个极为顽强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

  一个鄂伦春穆昆(氏族部落)或乌力楞(家族公社)都在山林中供奉有白那恰(山神)。白那恰的神像是在一棵剥去一块树皮的大树上,用刀和黑炭刻画出一个老年男人的脸,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和胡须。鄂伦春人在出猎前和猎获归来后都要去祭拜白那恰,这是祈求山神赐予野兽和对山神的感恩之情。祭拜山神是由穆昆达(氏族首领)或搭坦达(家族长)带领大家在白那恰像前摆上供品,点烧树枝和爬山松香。祭拜者双手端着一只桦皮碗,里面盛满酒,不时地敬献给白那恰,同时要把爬山松叶投放在燃烧的火堆里。在燃烧出的气味中,低声祈祷。祈祷的内容一般是保佑山林,保佑所有的人平安及祈求赐予野兽。

  祭拜山神后进山林狩猎,狩猎多以安嘎(狩猎小组)为单位。使用弓箭、地枪、陷阱、-等捕获猎物。

  在捕猎过程中,他们有许多忌讳。如在捕猎前,不许说自己能捕到什么东西;在山里不许大声说话;遇到怪石、怪树要叩拜,因为这可能是某个神变的;在休息或在山里拢火取暖烧烤肉时,不能烧长木头,那会打不到野兽;遇到正在0的野兽不许开枪射击;对凶猛的野兽不能直呼其名,一般称狼为“大嘴”,称熊为“雅亚”(祖父),称虎为“乌塔其”。在鹿和狍子的发情期捕获猎物,要使用鹿哨和狍哨。这是一种用木头制成,能吸出声音,其声音能逼真地模仿鹿、狍的叫声。鹿、狍听到哨声,以为同性来抢占它的配偶,便会拼命扑过来,猎人由此获得猎物。

  猎人捕到猎物后如遇到没捕到猎物的猎人,即使互不相识,也要分给对方一半或全部猎物。方式是把刀交给对方,让对方随便切割猎物把肉拿走。猎获回来后,还要把猎物平均分给各家,自家留的肉则是猎物身上最不好的部位。

  从鄂伦春人狩猎的习惯和禁忌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经验式的、积极的成分,如不烧长木头、不射杀正在0的野兽等。对他们的习俗而言,也许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这其中却蕴含着下意识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不能不说彰显了鄂伦春人粗犷而博大的胸怀。也许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错过某些猎取,对他们的个体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但他们恪守着,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对大自然的诺言。

  (9)仙人柱

  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仙人柱里,仙人柱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朝阳处,东西一字排开。一般而言,七到十个仙人柱组成一个乌力楞。如汉人的一个小自然屯。

  仙人柱是由几十根树杆竖着搭结在一起,成圆锥体形。夏天天热,外面围上一层铁克沙,铁克沙是由桦树皮缝接成片的;冬天为了御寒,在外面围上狍子皮。

  仙人柱内设玛路席,也就是正铺位。同时左右两边设奥路席,是侧铺位。所谓铺位就是用野猪皮或狍子皮缝制的皮褥铺在地上。玛路席上方供奉祖先神阿儒娇博如坎、饲马神昭鲁博如坎等神偶像。仙人柱内底边缘处摆放着桦皮箱、桦皮篓、皮口袋、-等生活用品。仙人柱地中间设火塘,火塘上悬挂吊锅,全家人围着吊锅吃肉喝酒。仙人柱后面树上挂着神盒,即是神休息的地方。女人是不许到仙人柱后面去惊扰的,因为有神在那休息。

  鄂伦春人十分敬重火,并坚信有火神存在。因此在用火前,要用酒肉先敬火神。他们认为火神是一个老太婆。决不允许冒犯火神,不许用刀扎火、不许往火上浇水、不许往火上吐吐沫等。

  火是造福鄂伦春人的神,火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火是仙人柱的中心。


[以上内容由网友"jiak"分享。]

为您推荐: -漠河市特产-漠河市美食-漠河市民俗文化-漠河市十大景点-漠河市十大特产-漠河市旅游指南 -漠河市行政区划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