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怀化 > 靖州民俗文化

藕团芦笙场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藕团芦笙场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苗族、侗族人民踩芦笙的传统节日。最初的芦笙场,在距离塘保苗寨东面两华里的山坳上,场坪方圆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51年)竖的石碑,碑高1米,宽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记载着芦竹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年一度的芦笙节,附近各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岭,来到这山里,吹笙跳舞。毗邻的贵州省各寨苗、侗青年亦前来助兴,加上走亲访友,商贾交易,山坳上热闹非凡。后来,为了方便游客行车观光,1997年经过商议,将芦笙场转到中锹的老款场-----牛筋岭举办,并约定:三年一小庆,五年一大庆

  踩芦笙是一种集体舞蹈。青壮年几十人围成一圈,男排吹芦笙,女的左手提巾,右手握扇,随着芦笙音乐舞蹈,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这一民间集体舞蹈的历史比较悠久,在苗、侗人民中流传着关于"踩芦笙"来历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天气暴热,田地干旱,庄稼枯萎。一天,滥泥冲、老里盘、高营寨、塘保寨的苗族、侗族同胞,集中在这个坳上

  的空坪里,供上肥猪、焚香燃烛、虔诚地跪地诉求天神保佑,快降甘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条口含宝珠的青龙在云中翻腾,时隐时现。顿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大雨。人们欢喜若狂,在坪地里吹笙歌舞。贪婪的寨主妄想得到青龙口中的宝珠,便命家奴箭射青龙。人们非常气愤,齐心协力,赶走了寨主。随后,天郎云开,青龙丰收。从此,附近的苗乡侗寨同胞,每年到这里踩芦笙三次,即正月十五祈求风调雨顺;七月十五报答龙神;十月十五共庆丰收。

  这说明,踩芦笙原本是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进行敬奉天神的祭祀活动。经过多年流传,改为现在只在每上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踩

  芦笙舞会了。

  这一带的苗族和侗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互相通婚,他们的语言有苗、侗之分,但生活习俗硕小异。两个民族穿着同样的服装,共在一个芦笙场舞蹈,同吹一种芦笙调。苗族的芦笙发音略显高亢淡啸;侗族的芦笙发音略显清脆平和。苗族的舞步动作比较轻快,上币微挺,下肢颤动;侗族的舞步作稍慢,舞小稍沉。芦笙舞一共有九个曲调,每个曲调反复吹奏三至四遍。一轮踩完九个曲调约需一个小时。每踩完一轮便休息片刻,然后再吹再踩;由于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中午时分才能开始,临近黄错时结束,一个下午只能踩三至四轮。踩芦笙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舞蹈。每年七月十五日前夕,各苗乡侗寨总要分别组织在晚上集体排练十来天,由于退出舞场的老一辈负责向小青年传授舞蹈技艺,往往是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姑娘们提前吃了早饭,由母亲或姑嫂帮助精心梳妆打扮,穿上节日盛装,头、颈、手腕等处,戴上数斤重的银饰,全身焕然一新。小伙子们则穿上漂亮衣服赴会。动身前,先要在本寨空坪里踩练一番,然后鸣放大炮,众人才跟在彩旗后面出发。

  "踩芦笙"开始,芦笙齐奏,大炮小炮齐鸣,由一人举红旗为前导,其后是二至四个男孩手执系红布的条小旗,再后是吹芦笙的男人,女的在最后,成单行踏着芦笙曲的节奏进入舞场,逐步走成一圈。小孩一边踩着舞步,一边用枝条左右横扫,将围观的人扫开,腾出一片很宽的空坪。后到达的舞队亦按同样方式进场,在先到的舞队圈外又套成一个圈,如此一圈套一圈,场地越来越宽,最多时套到九层。这时,上百支芦笙,同吹各自的曲子,高中低音协调配合,响彻云霄,煞是动听,几百有的舞队,时而进,时而退,时面踏步,时而转身,交替变换,舞姿翩跹。姑娘们银饰,闪烁晃动,璀灿夺目,实在蔚为壮观。整个舞蹈表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庆和向往。显示了苗、侗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精神和热情奔放的风格。

  这里的踩芦笙活动,由于历史悠久,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曾引起历代官家和艺术家的青睐。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靖州州官金蓉镜到滥泥冲来观芦笙场,赏赐银牌20块,以示鼓励。每年七月十五日芦笙歌舞会,各寨走在前面的三位姑娘把银牌戴在胸前。1981年,中央文化部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湖南省舞蹈协会的专家们,曾专程上山来采访,并进行了专题录相。1982年夏天,《发族画报》社和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以及各兄弟县市的艺术家们,再次云集新街芦笙场,与苗族、侗族同胞共度芦笙佳节,他们用各种形式描绘了芦笙场上苗、侗同胞们的凌晨容笑貌,婀舞姿,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以上内容由网友"115623656"分享。]

为您推荐: -靖州特产-靖州美食-靖州民俗文化-靖州十大景点-靖州十大特产-靖州旅游指南 -靖州行政区划 -靖州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