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多数史料记载,孤竹国都城----在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一带。
伯夷、叔齐系孤竹国君之二子,在商周更迭时期,围绕其兄弟俩,发生了“夷齐让国”事件;二人在弃国西进拜访西伯昌的途中,遇武王伐纣,发生了“叩马而谏”事件,在兴周灭商中,发生了“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事件。伯夷、叔齐的精神被当时人们视为仁、义的典范。在后人的评价中有褒有贬,总的来说褒者多于贬者。
儒家始祖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五次赞颂夷齐精神,称夷齐“古之贤人也”,“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赞美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立于恶人之朝”。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进《史记》,列在列传第一的位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撰写了400多言的《夷齐颂》歌颂夷齐;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冠以“百世之师”而流传至今。
伯夷、叔齐的故事彰显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儒家“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培育了从屈原到文天祥到杨秀峰、杨十三等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也为一代代先贤圣哲清廉为官、勤政为民找到了榜样的源头。夷齐精神,给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传下了一条思想根脉。不管“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有多少真实性,是否经过了后世文人的艺术加工,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确确实实存在着,它流淌在我们的热血里,隐藏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在民间,在渤海之滨,在燕山脚下,在伯夷、叔齐生活过的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以史志、建筑、歌曲和歌谣等多种形式被传承着,后人代代用种种虔诚而朴素的行为方式,表达着对两位先祖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信息来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为您推荐: -迁安特产-迁安美食-迁安民俗文化-迁安十大景点-迁安十大特产-迁安旅游指南 -迁安行政区划 -迁安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