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洪洞民俗文化

通背缠拳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洪洞通背拳又称又称无极通背缠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种。由一代宗师河南永福所创。据历史考证和师传拳道源流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间(约1776——1780年)郭永福因打死达官贵人而扮乞丐逃居山西苏堡镇,有意投靠清副天官刘秉括、以求得到庇护。清副天官刘某善军事、诸技击,见识宽广,颇爱武术,曾聘红拳武术教师于府内,教天官公子习拳。

  通背缠拳从乾隆年间由郭永福传承授徒,追溯渊源应从宋说起,成明洪武年间大槐树移民,由广济寺和尚陈卜大师,移民至河南,又由郭永福带回老家。通背缠拳文经磨砺,经过数代人及武林拳师的钻研编创下,达到了通背缠拳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洪洞县形成了徐家拳的称号,通背缠拳从传承到发展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缠拳发展到今,完善具备上百路缠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在洪洞习练者众多盛行时,一村乃至一乡,清1863年至1931年由一代拳师郭清秀将通背缠拳进一步研究,并同时在河西一带授徒,使通背缠拳更上一层楼。

  保护与发扬

  众多出众者尚教辛村徐克明拳师将拳要发扬光大,在抗日时期,解放战争年代为保家护国做出过不朽贡献。

  解放后,徐家子孙在徐克明、徐风山、徐风岐等拳师的传承授业下完整的继承了通背缠拳,该拳种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历代武功秘籍,经典套路尚有遗失现象,为保护这一传统竞技文化遗产,洪洞县成立了通背缠拳协会,积极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弘扬武德武风精神,加大保护力度,使通背缠拳遍及全国业誉海外。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是中华武林宝库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并兼内外两家之优而别具于我国传统武坛。

  “无极”乃无穷无尽,无边无岸,永无边缘是也!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也!故曰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于丹田、力发于背。而通于周身。缠即缠绕之意;周流无息,攻守无止。拳论曰:“精存于内,气行于身、神通于背、功成于恒。”

  此种拳术共有九个母式套路(俗称108势排子)其中内含顺缠、逆缠、顺绕逆绕,得手而缠,随手而绕,以缠绕求进求化,以小力胜大力询四两破千斤之法。它象“数理化”中的定义公式一样凯称此拳万变之母。另有行拳诸类;二十四势套手,缠手套手,四大名手(即扳搂扶挒)套手,“八大金刚”(即扳八着、搂八着、扶八着、挒八着、肘八着、炮八着、掌八着、腿八着。”套手,七十二拿,三十六跌等套手,还有气功,以及多种传统器械等,乃为“108”大势九排之子。此拳108大势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轻沉兼备,内含刚柔,周身相随,气势贯通,练拳时须平心静气,身神意念专一,时快、时慢、时进时退,切忌死硬亦不可无力,招数清晰节奏分明。似太极而快于太极,若长拳而慢于长拳,高低相辅,左右旋转、前后攻守、时喜时怒。正如拳论所曰;演时起伏翻江海,波澜状阔会风云。重如泰山轻如云,劲功撼山玄通神。”此举的演练风格与战略要求止在此中、久演自可省悟其中玄妙,而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而行拳之类的演练风格,则要求显然不同,“俗称快拳。”它删去了108势中的付势、而招法清楚、连贯实用,动作紧凑,拳脚密集活泼,要求攻敌不露形、露形不为能。它即讲究后法制人的内家拳法,更重视外家拳的主动进攻。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俗名叫做:“彼攻打主攻。”而“虚实配合,诱彼轻进而制彼”的连续进攻,俗名叫:“主攻打破攻。”拳论歌诀中云;彼若守门不出征,虚实并用引彼行敌若不识此中计,连环攻敌定成功。拳论又曰;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警巧取快如风。这就是无极通背缠拳的战术指导思想。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无极通背缠拳除了有它以上所说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之外,另有它势法多变、招数系统,临阵善用的战术手段,其歌决如下:远用手、近用肘、不远不近使按手、高棚低搂平扶手,不低不高丘挒手。另有内四法,外四法之说。外四法即:手眼、身步法。内四法为气功。拳论曰:气沉丹田为玄功、气通百会为轻功,气通涌泉为重功、气行两臂为静功。此拳传统器械之类共有18种之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777777"分享。]

为您推荐: -洪洞特产-洪洞美食-洪洞民俗文化-洪洞十大景点-洪洞十大特产-洪洞旅游指南 -洪洞行政区划 -洪洞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