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乾隆初年,新民官庄村的先贤们就创造了跑马灯艺术,并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尽管那时的马灯题材模糊,对剧中的角色是谁说法不一,但她却是每年春节我村最亮的看点。
到了清朝末年,新民官庄村跑马灯骨干、戏曲爱好者崔明贤到界湖镇开明士绅袁钿举办的京剧班学习。当时的界湖,不但京剧响誉全国,而且南辰马灯也跑得有声有色。聪明好学的崔明贤,学好京剧的同时,也把南辰马灯艺术带回了我村。在借鉴的基础上,我村文化名人刘金声、崔金甫等人又把我村马灯加以创新。从此,马灯艺术以崭新的题材,明晰突出的主题大放异彩。马灯戏声名远扬。每年元宵佳节的晚上,来我村看马灯听戏的红男绿女、黄发垂髫络绎于途,会场上人山人海。,春节期间,四邻八乡来请马灯戏者令人应接不暇。
所谓跑马灯,就是用竹蔑扎成马身,将马身一分为二,前为头,后为尾,马身表面覆以各种颜色的彩绸,将其缚于扮演角色的人身上,表演者盔甲鲜明,手执兵器,成为一骑(即一人一马)。以十三骑为一队,每一骑前有一挑灯笼者,后有一打旗者,是为一组。共十三组。跑马灯开始时,这一队人马,排成一纵队,整装待发。在队前引导的一旗手令旗一挥,队员们便踩着咚咚铿,咚咚铿,咚铿咚铿咚咚铿的锣鼓点,围着表演场地不断变换阵式。这时,只见灯火闪闪烁烁,面面旌旗猎猎,阵势变换井然有序,行军队伍时而寂然无声,时而人喊马嘶。将士们手中的刀枪剑戟寒光闪闪,场面气势恢宏,煞是威武壮观。
跑马灯表演的是杨家四代将士为国慷慨出征的故事:他们跋山涉水,身经百战,屡挫强敌,保证了国家的和平与人民的幸福。最后凯旋班师。跑马灯用舞蹈的形式,动态的概括了杨家将四代人的丰功伟绩,彰显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华,表现了他们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共分三个场景来叙述:
主场景。杨家将出征。这十三骑,除寇准这个大宋王朝的主心骨、杨家将的生死之交外,其余都是杨家将的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是杨家四代的精英,从宋太祖一直到宋仁宗,他们为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杨文广、穆桂英、杨六郎、杨七娘、杨宗宝、寇准、杨令公、孟良、焦赞、八姐、九妹、杨排凤、呼延赞。这十三个英雄,象征着杨家将统领的千军万马。他们个个威风凛凛,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摩拳擦掌,誓师出征。这时只听鼓锣铙钹齐鸣,领队令旗一挥,杨家将个个左手执马鞭,右手执兵器,催开“战马”呼啸前行。
马灯第一阵叫一字长蛇阵,整个阵形像一条蜿蜒的长蛇,曲曲折折,逶迤而行。这象征的是杨家将在绵延的山谷中行军。也象征着杨家将在大山中与敌殊死搏斗。
第二阵叫外四门阵。表演者三骑一组,每骑前有挑灯者一人,旗者一人,分乾、坤、震、巽四门逆时针行进。象征着杨家将在平原与敌激战。
第三阵叫里四门阵,阵势分为东阵青龙、西阵白虎、南阵朱雀、北阵玄武四门。表演者也是三骑一组,按顺时针行进。象征着杨家将在城池外与敌鏖战。
第四阵叫二龙吐须阵。这十三组人马,分为两队,每一队人马都交叉行进,宛如两条吐须的长龙,象征着杨家将以雷霆万均之势横扫残敌。
第五阵叫梅花阵。行阵时三骑人马为一组,每组阵形状如梅花。象征着杨家将将敌团团包围,痛快淋漓地聚歼敌军。
第六阵叫八字阵。十三组人马成一条长龙,然后从队首开始,三骑一组,跑八字阵形。象征着杨家将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然后将敌围而歼之。
第七阵叫剪刀阵。十三组人马,兵分两路,齐头并进,然后一组逆时针转半圈,一组顺时针转半圈,然后两路人马再齐头并进,成剪刀状疾速前行,如此周而复始。象征着杨家将各路大军,如同一把把剪刀直插敌人核心,将敌分割全歼。
第八阵叫八卦阵。该阵又分为里八卦阵,外八卦阵。行阵时,所有人马站在八个方位上跑圆圈。象征着杨家将计高一筹,不畏强敌,以阵对阵,以阵破阵,最后将敌歼灭。
第九阵叫三阴阵。三阴即阴天,阴风,阴雨。此阵以四骑为一组,共三组,成品字形结构布阵,中间一骑为一组,两组顺时针跑圆圈,两组逆时针跑圆圈。象征着杨家军无论在怎样的气象条件下,都风雨无阻,勇往直前。雪里行军情更迫,月黑风高添豪情。瀚海云崖雄心在,不斩楼兰誓不还.
第十阵叫龙门阵。十三骑人马,分两组,一组在里,一组在外,一组顺时针行进,一组逆时针行进,跑几字阵形。象征着杨家将各路大军同仇敌忾,同心同德,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共歼敌军。
第十一阵叫乌雷阵。所有人马,分为两组。一组顺时针,一组逆时针绕场跑圆圈。这是跑马灯的0,象征着杨家将向敌人发起最后的进攻,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在震天动地的鼓锣声中,只见杨家将挥舞刀枪,呐喊声如雷霆万均,杀声响彻云霄。为表现场面的威武雄壮,面色黝黑,身高力大的呼延赞左手执一金鞭,右手执一大纛,亮开他那高亢嘹亮雄浑的嗓门,一路哇哇哇高声呐喊,大纛呼拉拉作响。这声音,催云赶月,山鸣谷应,足以使风云变色,令顽敌闻之丧胆。这无疑也为马灯0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副场景一。群众支前。这个场景虽小,但却是匠心独运,创作者用以小见大,窥豹一斑的手法,用四个角色,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对杨家将的热爱。第一个画面是一个老者骑着小毛驴,飞快地追赶杨家军,好为前线将士烧火作饭,照料伤员。第二组画面是一对贫穷的夫妇,带着做好的干粮徒步上路慰劳杨家军,路好漫长啊!半道上,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女老伴实在力不从心了,她想坐下来休息一回,身强力壮、心急火燎的男老伴二话不说,他毅然决然地背起了老伴渡过了大河,继续追赶部队。第三个画面是一名少妇,她挎着一个包袱,包袱里面是做好的衣服和鞋子。洞房花烛情正浓,新婚燕尔酒尚温,心爱的他就恋恋不舍地匆匆踏上了征途。她飞快地追赶部队,就是想把这密密缝补的衣物送到随杨家将出征的丈夫手中。只见她身著婚衣,面带几份羞涩,踩着明快的锣鼓点,步履匆匆,踏着杨家军的足迹一路追去。
副场景二。杨家军凯旋,人民群众载歌载舞,热情欢迎。这里又有三个画面:一个画面是跑旱船,表现的是水上的情景:一艘小小的彩船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姑娘,坐在船里,旁边手拿船桨为她撑船的是她年迈的父亲。姑娘在船中一边歌舞,一边不断偷偷远眺:她多么盼望她心爱的情郎哥哥忽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啊,如果是这样,她会一下子跳下船,拉着他的手,双双躲进小船,向他倾诉这几年的无限挂念与相思之苦。她还会钻进他的怀里,让远征凯旋的俊哥哥亲个够。啊!他回来了!远征的情郎回来了!父亲也看见了,于是,小船疾速向岸边驶去。
另一个画面是扭秧歌。这些大嫂子和大姑娘们,涂脂抹粉,穿著整齐,腰系彩带,载歌载舞,欢迎子弟兵——他们衷心爱戴的杨家将。
再一个画面是踩高跷。一群尚未成年的小后生,结束整齐,腰系彩带,足踏六十多公分的高跷,和着锣鼓铿锵的节奏在舞蹈。他们个英气勃勃,龙腾虎跃。这充分显示了杨家将深得民心,同时也说明杨家将后继有人。以上这三个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杨家将的厚爱,对杨家将卓越功勋的赞颂,对胜利的陶醉,对和平的喜悦,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纵观跑马灯的整体设计,题材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主题积极鲜明。场面布局层次分明而又重点突出,创作方法独具匠心,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表演气氛热烈、激越、昂扬。从她诞生的那天起,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阳光明媚的和平时期,跑马灯唱戏一直是我村文化节生活的首选。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鲁中军区沂蒙军分区司令部曾设在我村,当时的鲁司令员(化名)就对马灯颇为喜欢。为此,他特别邀请我村为战士们跑马灯,并请我们的导演教文工团的演员们学习跑马灯。司令部离开我村时,鲁司令还特意赠送给我们一套戏衣。马灯,演绎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当我们用马灯迎来了共和国那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时,人们心中的那份自豪就像大海的波涛在澎湃。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村马灯多次奔赴全县许多建设工地,鼓舞着辛勤的建设者们建起了一座座工厂,筑起了一幢幢高楼,修起了一座座堤坝,开出了一片片梯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和着跑马灯激越昂扬的旋律,唱出了小康生活的豪迈,倾诉着对共产党的感恩。
元宵节跑马灯,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对保卫和平的英雄们的赞颂和缅怀,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马灯是一坛陈年老酒,年岁愈久其香愈浓,马灯是一首经典老歌,岁岁传唱,历久弥新。马灯是一艘航船,乘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我们一起驶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为您推荐: -沂水县特产-沂水县美食-沂水县民俗文化-沂水县十大景点-沂水县十大特产-沂水县旅游指南 -沂水县行政区划 -沂水县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