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民俗文化

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庙会之日,人们在江苏宿迁宿豫区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及民俗商贸活动。该庙会起源于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驻跸于此,使龙王庙会更是名声大振。每年届时都有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数百年来,岁岁如此,从未间断过,可谓江苏地方一大民俗景观。

  【历史渊源】

  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源于明代。史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水从河南兰封县、商丘南下,经徐州直冲宿迁的皂河镇,然后南下至清河交汇于运河,致使宿迁皂河地区洪灾频发,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在皂河镇南端建了一座“草堂庙”,供奉水神,希望神仙保佑,消除水患。正月初九是水神的成道日,附近百姓就有了入殿烧香祭神以求平安的习俗。

  清康熙年间,皇帝视河工、漕运为国家大政,康熙曾六次南巡,亲临宿迁的皂河、归仁治河工地,体察民情,检查史治,振济灾民,通过35年的努力,治理了黄河,开通了中运河。基本达到徐淮之河水变清,一改昔日泛滥严重,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拨帑金重修龙王庙(草堂庙)。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年年接到安澜捷报,龙心大悦,逐令河督与百姓大庆三日,又拔帑金,扩修龙王庙,加封河神金龙四大王的封号,亲自为牌楼门御笔题:“海晏”、“河清”四个大字,以纪念黄河安澜之盛事。乾隆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龙王庙并祭祀“龙王”,御笔提写祭文,从此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初十,便成为安澜龙王庙的庙会。因初九是正会,故民间习称为正月初九龙王庙会。

  【内容及特点】

  庙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祭祀水神。参加祭祀庙会活动,人们称之为“赶会”,这种“赶会”是群众自发活动。会期为三天,即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焰火日是庙会的开始,初八晚上在龙王庙西侧的龙潭广场上燃放春节前就准备好的各种烟花、爆竹,夜景壮观、热闹非凡。初九为“正祭日”,正祭日的祭台设在龙王殿的月台广场,正中祭台上放置香、烛、供果,祭祀时,乐队演奏祭祀曲。祭祀者上台叩头祭拜,整日经声不绝,香烟燎绕。广大善男信女为祈福呈祥纷纷为龙王水神敬奉供品,随后是“四山盛会”伴朝銮驾仪仗队的游庙活动,伴朝銮驾是清乾隆皇帝敕封的礼仪执仗仪式,执仗人员手擎12把黄盖伞,4面4米高的龙门旗、一面老班梢、12把大龙旗、24把小龙旗、12盏大沙灯、24盏小沙灯以及执扇和金瓜、月斧、朝天登等仪仗器具、口念佛号、朝拜水神。游庙祭祀活动要持续4-6个小时是龙王庙会的主要内容,几百年来从未中断。初十为“朝山日”。二是文化展示。从正月初八至初十,附近各地的民间艺人集聚皂河,展演各类民俗表演和奇功异技,丰富庙会的文化生活。三是商品贸易。随着庙会影响不断扩大,前来参加祭祀的人也越来越多,龙王庙会已由单一的祭拜水神活动发展为集祭祀、文化展示、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传统庙会活动,届时有山东安徽、河南等周边省市的民间文艺团队、小商小贩、香客云集皂河,各种民俗商品也齐聚皂河庙会,供赶会者选购。几百年来,皂河龙王庙会凭借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地理环境,已成为苏北地区一大民俗文化现象。

  【传承状况及代表性传承人】

  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是数百年来皂河及其周边地区群众自发参与的一项民间祭祀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发展中参与人数不断增多,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庙会的内容和形式较传统也有相应的变化,一些如传统焰花已被现代焰火取代,扎制焰花的手艺已面临失传,目前,皂河镇仅有一位80余岁的老人尚会传统焰花扎制技艺。初十“朝山日”祭祀仪式在“破四旧”之后已无人再懂得举办程序。但是,庙会的活动组织和历史研究尚有部分地方文化工作者在不断研究,王理德是代表性人物之一。

  王理德,男,56岁,宿豫区皂河镇人,现任宿迁市宿豫区博物馆馆长、宿迁市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团长,连续多届被群众推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理事主持者。他曾担任皂河影剧院经理、皂河镇文化站站长等职。多年来,为使庙会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他翻阅了大量史料,记录和再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庙会传统习俗,为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的延续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以上内容由网友"sleep"分享。]

为您推荐: -宿豫区特产-宿豫区美食-宿豫区民俗文化-宿豫区十大景点-宿豫区十大特产-宿豫区旅游指南 -宿豫区行政区划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