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偷红筷子”
现在不值一提的竹筷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可说是家里的奢侈品之一,家里有一把竹筷子,着实让人羡慕。高粱秸秸当筷子十分普遍,吃完扔掉,下一顿再扳一双。爱好的庄稼人,用红柳修一双筷子,就是高档餐具了。“有炒面,没筷子”的俗语,就是筷子短缺的真实写照,一家人竟连沾起一碗黄炒面的竹筷子都没有。就连红白事,全村都借不够筷子,用秸秸筷子并不罕见。面饭用的是一般筷子,甚至是秸秸筷子,经济条件好的,坐席全用竹筷子。
不管光景歪好,办事红筷子是必须买的,专门供人“偷”。坐席时,所有孩子、红事引送人的、白事娘家人每人一双新红筷子,吃完带走。孩子不懂或忘了拿,看客的要提醒,离席时要把筷子带上,叫“偷筷子”。即使同一桌,其他成人用的仍然是普通筷子,是不能“偷”的。其实是事主家准备好的,送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为何叫“偷”,笔者没有深入探讨,应该也是图个吉利,红红火火、快快乐乐之意吧。“偷”的筷子是绝对舍不得丢的,孩子交给大人,宝贝似的拿回家,藏好,来客才拿出来让客人享用,令孩子们羡慕不已。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些传统风俗逐渐消失。八月十五、坐席没人再“偷”了。80后、90后也不懂此习俗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我本沉没本飞扬"分享。]
为您推荐: -榆林特产-榆林美食-榆林民俗文化-榆林十大景点-榆林十大特产-榆林旅游指南 -榆林行政区划 -榆林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