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尾 > 陆丰市民俗文化

湖东渔网编织技艺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东渔网编织技艺为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东传统手工艺编织渔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湖东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对海陆丰渔猎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为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考古发现,早在1300年前,人类就开始以捕鱼打猎为生,逐渐发展形成了渔猎文化。古代的捕鱼方式比较落后,没有渔网之前,只是用简单的工具来捕鱼,比如用鱼叉、鱼罩、卡子等。后来逐步发展用网来捕捞。现代的捕鱼方式更为先进,随着机械编织技术的不断发展,渔网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

  湖东傍海,有着久远的渔猎历史。先民在湖东定居后,甲子、碣石、金厢等一带海域便是他们天然的渔猎之地。渔网编织在湖东沿海一带比较普及,渔民们多数都会织网。编织渔网在湖东当地俗称“赤网”。湖东渔网的主要种类有拖网,围网,刺网(也称莲网)等。历史上,湖东渔民编织渔网的织网材料,主要采用麻绳和棉线。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采用尼龙胶丝线、聚乙烯线、聚丙烯线等化纤材料。湖东渔网的结构和编织方法主要有:“不升眼”方法编织成的长方形“网片式”;“升眼”方法编织成的口袋形“网兜式”。织平网时,用梭子带线,在网上往来穿梭,拉线系结,形成棱形的网格。按所需的尺寸织成一张平网,然后穿上底纲和上纲,在底纲上装上铅铰;上纲装浮漂,保证网垂直于水里而不乱;织旋网时,就需要边织边升眼,在织的过程中有二眼升一眼和五眼升二眼的织法,越升眼网口越大。从织法上分,有长方型“网片式”和口袋型“网兜式”两种。二者的基本织法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升眼”上,不“升眼”就织成“网片式”,要“升眼”则织成“网兜式”。如编织“莲网”,通常用“磅七五”白胶丝(尼龙胶丝线)为材料。用竹片制作的“2×7公分记牌”,“1.5x13公分记牌”为织网工具。起40头,“赤”1840目长。如要织完一领“莲网”,快手工需近20天,慢手工需约一个多月才完工。

  湖东渔民手工编织渔网的主要工具通常是梭子和织板。梭子:是用竹片制成,其上有一个过线的小孔。一头尖,另一头有两个挡线脚。织网时,用梭子带线,在网上往来穿梭,拉线系结,形成棱形的网格。过去是用竹坯子手工制成的,现在有卖现成的,有塑料的、铝的和铁的。其功能是相同的。梭子有大小之分,但形状是一样的。织大眼网用大号的梭子,织小眼网用小号的梭子。织板:一般由硬杂木削成,像一个小格尺,其大小决定网眼的大小。编织一张渔网需要经过“备料一织网一扎网泡一打网铅一装网”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耗时的手工技能活计。

  1958年以后,湖东镇办起了多家渔具织网厂,生产大批渔网。还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当时湖东镇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随着现代机械工艺的不断发展,机织渔网正在逐渐取代手工编织的渔网。更使湖东渔民编织渔网技艺代代薪火相传,史脉绵延不断。

  湖东渔网手工编织的主要特点:首先具有原生态性。是湖东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财富,是劳动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其次具有独特的价值。传承数百年来,渔网手工编织依然是纯手工操作的技能型生产,尽管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湖东渔网编织技艺属于渔猎文化的一部分,对海陆丰渔业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第三,具有适合乡村的生产特点。手工编织渔网具有简单易学,男女老幼都可参与的特点,适合家庭小规模生产,可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一条途径。

  来源:《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157102622"分享。]

为您推荐: -陆丰市特产-陆丰市美食-陆丰市民俗文化-陆丰市十大景点-陆丰市十大特产-陆丰市旅游指南 -陆丰市行政区划 -陆丰市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