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舞狮艺术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它原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艺术在中国也就有了一席之地。另外,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唐稿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使》诗中对此也有生动描绘:“西凉使,西凉使,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绘的就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一般说来,南狮主要流行于华南、南洋及海外,北狮则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分“刘备”、“关羽”、“张飞”三种,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头上还有一只角,据说是为应付舞狮时出现的械斗而准备的,因此,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并不太像狮子头。南狮舞动的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泗阳流传的舞狮为北狮。此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是惟妙惟肖。狮头上有红结的为雄狮,有绿结的为雌狮。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抓痒等动作为主。表演时,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的音乐节奏,通过滚绣球,抢绣球等特技动作,把狮子的动作形态模拟得淋漓尽致。有时,一对北狮还会配一对小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之乐。
舞狮是一种激烈的运动。舞狮人的腿要灵活,要善于跌扑、翻滚、跳跃,这样方能逼真地表现出狮子的雄健勇猛。从舞狮子的各套动作可以看出舞狮人的武术造诣。不过,按舞狮表演动作,北狮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为狮子抓痒、0 毛、打滚、抖毛等温顺动作;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跳、奔跑、叠罗汉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凶猛习性。表演哪一种形态,主要由舞狮人的武术功底而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 水平的提高,现在泗阳民间不仅节假日和重大庆典活动舞狮,就连有些老人过寿也要舞狮庆贺。千百年来,狮子一般都是由男人们舞的,如今,有些妇女也玩起舞狮来了。可见,舞狮活动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程度。
信息来源:泗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您推荐: -泗阳县特产-泗阳县美食-泗阳县民俗文化-泗阳县十大景点-泗阳县十大特产-泗阳县旅游指南 -泗阳县行政区划 -泗阳县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