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
西城区
东城区
朝阳区
海淀区
顺义区
丰台区
怀柔
延庆区
房山区
平谷区
门头沟区
密云
通州区
昌平
大兴区
石景山区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北京市旅游景点
北京市十大景点
北京市地名网
北京市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北京象牙雕刻
相传,远在3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精巧的象牙雕刻。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品种:北京的牙雕花卉,可分为浮雕花卉和圆雕花卉两种。浮雕花卉作品主要有洗子、盘子、臂搁等;圆雕花卉作品主要有花瓶、花篮、盆景、蝈蝈白菜等特点:象牙雕刻向以仙姿媚态的古装仕女和秀丽动人的圆雕花卉见长。它以高雅、古朴、精细、遒劲的独特艺术风格。工艺:牙雕制作要经过凿、铲、开脸、磨、彩熏等五道工序。凿,就是开坯成形
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
雕漆技艺
北京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了近现代第一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
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是发源并流传于北京市范围内的汉族童谣。北京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汉族文化积淀,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北京童谣有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十种表现形式,通过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积淀了优秀汉族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1]北京童谣由
永定河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途径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区,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资料显示:北京城所在位置就是在永定河洪水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年北京建城所需的木材等都是经永定河运至北京的。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不仅催生了古老的北京城,也孕育了纵贯历史发展、底蕴积淀深厚的永定河文化。而永定河传说就是其中别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并由石景山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定河传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流传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河挡挡河的传说、石经山和湿经山的传说、永定河镇水牛的传说、卢师收青龙的传说、大小青龙降雨的传说等。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传说中
花钹大鼓
花钹大鼓是一种以鼓钹为道具和伴奏乐器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钹大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宣武、丰台、海淀、朝阳、门头沟、昌平、通州、大兴、平谷、怀柔等区县;有称其为“花钹挎鼓”、“钹子会”的,也有叫“花钹子”、“锅子会”的。但无论是分布的地区不同,还是叫法不同,在成人击鼓儿童舞钹上、在以鼓钹声为舞蹈伴奏音乐上、及演奏者同时也是表演者这0上是如出一辙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表演结构,而产生了“花钹大鼓”声情并茂的鲜明的传统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花钹大鼓”的鼓点套路名称,也就是舞蹈表演的套路名称。每一套路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是规范固定的,每一表演程式的规定也是比较规律严谨的。例如:昌平区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
八达岭长城传说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北京地区传统民间传说之一,它植根于民间,方言特点突出,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建筑历史最久远的长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及交通要道。八达岭长城2300多年的建筑史,就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发展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县文化馆就开始对八达岭长城[2]地区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据统计,全县共挖掘整理八达岭长城传说160余篇,这些作品集中刊发在《延庆民间故事传说》、《妫川民间故事传说》、《长城脚下的传说》、《烽火长城
杨家将(穆桂英)传说
北宋时期“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曾经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但也许有人还不知道,历史上杨家将的足迹曾经出现在京郊房山区燕山一代,并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有关杨家将和穆桂英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与当地的地物景观如养儿峪(羊耳峪)、0石、拴马桩、望儿台、歇息岗等有关。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的内容主要以穆桂英养育孩子和杨家将领兵打仗的传奇故事为主。如《养儿峪》讲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被战马驮到一块称为“大象石”的后面生下儿子杨文广的故事;《0石》讲的是穆桂英生下杨文广后无奶哺乳,而一块酷似乳房的巨石涌出奶水为其解困的故事;《望儿台》则讲的是穆桂英派人送刚生下的杨文广回天波杨府,在一处高坡相望护送队伍的故事杨
卢沟桥传说
卢沟桥传说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修建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墩斩龙剑、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等方面。关于卢沟桥传说最早的记载现已很难查找,但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曾登载过有关卢沟桥传说的文章。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更使卢沟桥名扬天下。关于卢沟桥的传说故事,均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资料之中。已经初步整理的传说故事分别记录在《卢沟晓月》及《卢沟桥的传说》的专辑中。卢沟桥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其传播地域非常广泛,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与卢沟桥本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一样,卢沟桥传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六必居酱菜是北京市汉族传统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产。六必居酱园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08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六必居文书资料记载,六必居商号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郭姓六必居,始于明朝中叶。第二阶段是三姓合股的六必居,始于明末清初。第三阶段是赵姓六必居,始于道光二年(1832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六必居付之一炬,次年重修开业。1935年,该店酱菜在青岛“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上获奖,遂行销海外。历史上,六必居虽三易其主而未改其名,其名称的含义是:黍稻
沙峪村竹马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
白纸坊太狮
宣武区白纸坊地区的“白纸坊太狮老会”,成会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几经兴衰,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经由白纸坊地区两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共同出面,重整太狮老会,名称为“广安门里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胜会”,李、陈二人先后出任会头。陈为原清工部火药局的四品1,他模仿紫禁城里太和殿门前石狮子的神态和造型,重新设计了大碑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凶猛的狮头造型,并在狮头上缀挂了七个大铜铃铛,整个狮头重约七十多斤,狮身前后共长约一丈二尺。聘请了永定门里永安桥的舞狮艺人刘五传授技艺(此人以做筛子为业,绰号“筛子刘五”),他广1众,常年参加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清光绪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经前门大街时,人困马乏,腹中饥渴。但临近年关,各商铺已经打烊,惟有王记酒铺仍掌灯营业,乾隆便带着随从进店用餐,品得酒醇菜香,从而龙心大悦。在得知此店还没有正式的字号时,乾隆帝环顾四周后对店主说:“这个时候,京都只有你一家营业,如此勤业,必有锦绣前程。我看,就叫‘都一处’吧!”回宫之后,乾隆皇帝御笔亲提店名并制成蝠头匾,从此“都一处”的名号天下皆知。都一处烧麦始创于清乾隆4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城著名的百年老店。都一处烧麦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都一处烧麦制作工艺复杂,
怪村太平鼓
太平鼓最早不叫太平鼓,它源自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出现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在清朝流传到民间且非常盛行,人们为了乞求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打起鼓,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鼓叫做太平鼓了。京西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了太平鼓,相传是由皇宫里的宫女传出来的。由于这种舞蹈式的表演是为皇上和大臣们进行表演的节目,所以一经传出,便立刻盛行于京郊地区。在京西一带,自清末以来,太平鼓普遍流行在王佐地区,成为京师地界广泛的民间文娱活动,至今流行于王佐镇怪村的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西太平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西王佐镇一带,从西北部山区的羊圈头村到最东南的王庄、南岗洼,村村都有活动。王佐乡怪村的太
海淀扑蝴蝶
“扑蝴蝶”就是清末起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舞蹈项目。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传至北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拉洋车人看到,后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而成。从第一代传人李五到第四代传人刘炳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扑蝴蝶”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参加为宜,分为“捻蝶”“扑蝶”和“舞鞭”三种角色,每种角色可有四或六人,也可更多一些人同时上场。该舞蹈没有固定的队形和表演程序,三种角色可单独表演,也可组合表演,表演方式均由指导艺人临场安排。该舞有歌有舞。歌唱时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