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
黄山市
安庆市
宣城市
阜阳市
合肥市
滁州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宿州市
芜湖市
淮南市
蚌埠市
淮北市
铜陵市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
中国具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的酿酒历史。中国酒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主要特征,所以,黄酒酿造与中国早期酿酒方法一脉相传。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对于江南东西两路的记载为“有冶铸、金帛、谷稻之利”,丰富手工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更加便于酿酒。安徽省古南丰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与江浙接壤,山川毓秀,绿水蜿蜒,耕地、水面、山场资源充裕,有优质糯稻农业种植传统,有“中国四大粮仓之一”之称,尤其是当地的水质清澈透明、甘甜,利于酿酒。植根于这一方沃土的还有独特的黄酒酿造工艺,源于徽州民间私坊酿造米酒之民俗,有史可载的可追溯到唐代,其鼎盛时期
火马舞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她们身系着篾扎纸糊的马头与马尾,马身内点亮蜡烛。一村姑扮王昭君,骑枣红马,身背琵琶,着彩装,披斗篷。其他十六位宫女骑白马,着彩装,披斗篷。有的村庄表演时,宫女穿软靠,插翎和靠旗。另由两名孩童擎举由篾
送春
送春,是弋江农村春节前后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人们通过送春拜年表达祝愿、交流情感,其中的对唱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送春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及江苏省的南京高淳等地。在民间,送春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六月降雪,延误农时,通过天子送春,以期大地回春、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的传说,流传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送春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敲锣打鼓,挨门挨户唱春歌,名曰“送春”。春歌歌词为七字一句,句末押韵。演唱时多用当地方言行腔切韵。春歌内容多为祝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之类的吉祥语。还要求送春者上门见啥唱啥,随机应变,上古下今,七十二行,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口头传唱的“百科全书”。
云梯畲族民歌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位于宁国市东南边陲,天目山北峦,是宁国市东南门户,东北与浙江安吉接壤,南与浙江临安毗邻,据宁国市区40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泉水潺潺,千秋关高耸入云,唐代词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句,云梯因此得名。云梯畲族乡的畲民共有2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是安徽省继回、满后人口较多的第3个少数民族。1992年11月10日,省政府批准成立“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成为安徽省江南片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清光绪五年(1879年),畲民由浙江、福建一带迁徙至此,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同汉族人民一起为
管仲的传说
管子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子的德政、文章、功业是千古奇迹,许多学者将其称为淮河文明(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子做为中华四十名文化历史人物的第一人其雕像塑于中华世纪坛内。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保夷吾者颍上人也。”晋代张湛(处度)《注》认为“管仲鲍叔并颍上人也”。“颍上”不仅是西周既有的古老的地名,而且与管仲和鲍叔出身地管谷湾地貌特征也是一致的。管谷位于颍河(古称颍水)右岸,颍河“在这里拐个弯”,如果乘船顺流而下,管谷仿佛位于颍水之中。古诗文中历有“在水一方”、某某“东海上人”、“海上升明月”、“江上数峰青”之说。“上”者,指“中央”或“基于之上”之意
包公故事
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历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被后人尊称为“包公”,成为老百姓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自古以来,关于包公的民间故事在合肥地区就广为流传。老辈合肥人都熟知“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这两句俗语,其典故就源自于包公家乡的传说。在合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还有《箭杆黄鳝马蹄鳖》、《黑鲤香莲藕无丝》、《包家大门朝北开》、《廉泉》等等,这些故事无不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寄托着人们对这位执法如山、清正廉明、嫉恶如仇、体察民情的历史清官的景仰和歌赞。合肥地区流传
捻军歌谣
捻军歌谣是流传在亳州市涡阳等地颂扬捻军起义的民间歌谣和故事。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历时18年之久,转战于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也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捻军起义的发祥地在涡、亳、蒙,活动中心在雉河集(现今涡阳县城)。涡阳建县即为镇压捻军而设置。捻军的主要首领都出在涡阳、蒙城等涡河沿线诸地,尤以涡阳为主。因此,在涡阳民间广泛流传着颂扬捻军起义的歌谣,一百多年来代代相继流传不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民间采风中,
垓下民间传说(宿州市灵璧县)
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不仅在灵璧县境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还以非物质的形态,流传大量生动绮丽的民间传说。垓下民间传说在灵璧县家喻户晓,俯首皆是,脱口即出。主要围绕楚汉垓下决战,汉军及诸侯军在垓下围歼项羽10万楚军的故事,汉军设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使得项羽兵败如山倒,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县境流传广泛的“韩信点将台”“瞭望台”“大将墓”“金银山”“霸离铺”“散楚山”“吹箫台”“阴陵山”“霸离谏”“无意井”“霸王椅”“十面埋伏”“金头坟”“洒血山”“垂缰井”“蛛网山”“丁公山”“霸王庙”等等传说,从不同侧面反映残酷的楚汉垓下决战。垓下民间传说以主人公项羽、虞姬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和县剪纸
安徽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濒“黄金水道”长江,下游西北岸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临无为县与皖南重镇芜湖连通、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唐为和州,宋沿唐制。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关于和县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县剪纸则从汉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为了掌握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皖南剪纸
安徽宣城,风景秀丽的敬亭山脚下,《皖南剪纸艺术馆》以她清婉雅约的风姿迎接着中外游客,它作为宣城市传承皖南剪纸艺术的唯一载体,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皖南剪纸艺术,它堪称江南一绝,广受皖南老百姓的喜爱。是集观赏性、装饰性和应用广泛性于一体的精美手工工艺,极具收藏和实用价值。它又是中国人展示自身文化品质的载体,世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也必须要看到中国民间剪纸;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语言,又常被人们用来教育人和受教育的民俗形式。皖南剪纸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精巧、细密、纤柔、恬静。皖南地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伴着四季花草,与人朝夕相处,水的温柔与花的缠绵作用于人的审美情结;南方商品经济的活跃,“越是工细的工艺品,越
黟县彩绘壁画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在古民居村落保护较完整的黟县境内,仅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古筑村、关麓村就发现有20000多幅,内容博大精深,是徽州文化和传统儒家思想在徽州民居绘画艺术上的集中展现,堪称徽州民居中的“敦煌艺术”。徽州传统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0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古民居外墙主要分布在墙头、门楣、窗楣和大门门板上。色彩以绿色、粉红、蓝色
王圩灯会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万载县瓦西坝的王氏宗祖迁居桐城双港镇青城村王圩组,带来了祖传的龙架和龙灯艺术。以后代代相传,并由原来的独姓独舞发展到现在九个村民组、十余姓、二百三十户人家近千人家参加。王圩会逢闰年正月举行,每届设堂主一名。出灯时,阵式浩大。前有排灯开道,武猖、八仙浓妆-,花篮队、彩灯队边歌边舞,龙灯位居中间蜿蜒游进,后面还有锣鼓队,蚌壳灯、灯笼队等,百余盏蜡灯齐亮,数十面锣鼓喧天,再加上随行观灯的人群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队伍长达1公里,场面宏大,热闹非凡。王圩灯会的主灯是龙灯,属放索灯,共十三节。只有龙头龙尾对舞,龙身则不动,舞龙头和龙尾的
畲族婚嫁习俗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与浙江省的临安、安吉毗连。常住民族以汉为主,畲族次之。宁国畲族有蓝、雷、钟3姓,主要居住在宁国市云梯乡及周边的仙霞、杨山、狮桥等地。他们分别于光绪五年(1879)、九年(1883)、十三年(1887),从浙江省的淳安、景宁、桐庐、兰溪和福建的莆城等地迁至云梯及周边乡镇落户。经过历代的繁衍生息宁国畲族人口逐年增多,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云梯畲族乡。该乡由汉、畲、苗、回、壮五个民族组成,其中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5%。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千百年的历史沧桑,畲族成为我国东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
五福神会
五福神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黄山区永丰乡苏姓一族为祭祀五福神而举办的活动。五福神会由永丰乡苏氏族人(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村)合办,参加者涉及大半个永丰乡,凡是永丰苏姓皆为五福神的信徒。村民们为了表达对菩萨的崇敬,在五福庙内供奉了菩萨牌位,顶礼膜拜常年供香。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永丰乡岭上、岭下苏姓三甲、五甲、六甲、八甲、松川村民,要联合举办五福会,恭请菩萨“出巡”,设立神坛,举行仪式祭祀五福神。清朝年间,当地艺人伐柳树为材料,精心雕琢制成。六尊菩萨神像,供在庙内,从此香头更为鼎盛,“五福神像”活动更热闹非凡。“五福神会”祭祀程序按部就班:十三日“出橱、降神”,十四、十五两天是菩萨出巡。这
祭社
绩溪县伏岭镇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徽剧之乡、徽菜之源,境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内容丰富。而北村祭社更是一颗耀眼的星星。祭祀这一民间信俗于明代初期在绩溪县伏岭镇北村始起。举办时间为每年的除夕夜凌晨起至大年初一日。该活动颇具徽州文化元素,集中展示了古徽州的民风民俗,是徽州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俗活动。除夕凌晨宰杀三牲贡品,后将三牲打扮完毕,下午将“社猪”、“社羊”、“社鸡”及其他贡品送入祠堂,迎接社神(神的牌位)进入祠堂。“春分”当日上午,恭送社神回庙,同时,分赠“社馒”给20岁以上男子。一般在“春风”日下午举行隆重的“祭社”仪式。祭社活动按固定的程序,工作程序与规则进行。仪式程序为“序立”、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无为板鸭,又名无为熏鸭(徽菜谱上有这一叫法),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在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等鸭子烤到外皮金黄时,孩子们将鸭子撕开分食,此刻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青年人受到启发,回家后便试着在盐水鸭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熏制过程,鸭子的色香味,果然胜于盐水鸭,于是他一边养鸭一边做无为板鸭。有人说叫熏鸭,想是不传统,地道的无为人从不这么叫,即便在外地,也都叫无为板鸭,这名字早已深入骨髓,雷打不动了。不过板鸭的做法确实与熏有关,一只板鸭,从宰杀到熏烤,再到卤制,环环相扣,工序繁杂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位于伏岭镇中心地带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为伏岭镇的大村落。村中张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死守睢阳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示民族威风。同时进行以纪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比赛(赛旗游艺)显示技艺,增强节日气氛,烘托祥和氛围。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形成一套完整的民间游艺项目,从南宋开始,经明清,一直延续至今,保存着几百年来特有的民间艺术风格。民国期间便
泗州戏(拉魂腔)
拉魂腔源于清末民初,有兄妹二人,兄背小鼓,妹抱土琵琶,沿街串乡卖艺求生,流落在地处原涡阳县、蒙城县交界,现利辛县境内的小王集。由于男唱段音尾在一个“咿”字上,女唱段音总落在一个“哼”字上,翻高八度拖音,演唱动听悦耳,词意贴近民众生活,表演细腻丰富,令人魂灵入迷,倍受小王集小经营者的欣喜,不仅将兄妹留在小王集收徒传授技艺学唱,而且成立起戏班子,根据生活小戏中的人物和喜、怒、哀、乐、戏情创意出慢板、快板、非板、垛子板、中二行板、罗言子、紧打慢唱、大哭板、小哭板、连板起等板式,并增加戏剧必备的敲打击乐和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俗称头把弦,在增加竹笛子、笙、闷子、唢呐、二胡和板胡,由二人唱改变为十几人表
祁门胡氏骨伤科
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名医辈出,史载名医190余人,著有医书40余部250多卷。尤其是明中叶至清初之际,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证在历朝太医院供职的御医有19人,被誉为中国御医之乡。祁门因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药材的生长繁殖,境内天然中药材达277科895种,堪称“安徽省天然药库”。祁门深厚的医学资源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促进了骨伤治疗的发展,使骨伤科逐渐发展成为新安医学的重要分支。胡氏骨伤科,指今祁门县雷湖乡胡显君祖孙四代所从事的中医骨伤科,100多年来名扬皖赣两省。祁门胡氏骨伤科肇始于胡显君。胡显君(1833—1892年),
砀山王集王氏接骨膏药
砀山县城北二十里王集村《三槐堂》王氏接骨膏药起源于清朝咸丰初年。王氏接骨膏药创始人王世则先生,自幼纯朴善良,热情敦厚,且聪明好学,悟性极高。他年幼时在村上读过几年私塾,适逢私塾赵先生学识广博,兼通医理,村里百姓偶染疾患,都来求赵先生切脉诊治,开方抓药,因此,王世则先生便也热衷于钻研中医岐黄之术。当时他见本村及邻村有人不慎骨折,痛苦不堪,便暗下决心研制快速接骨疗法。经赵先生悉心传授,加之世则先生诚恳求教于本县各家名医、时医,便在家潜心研制出了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舒筋腱骨、促进骨痂快速形成的接骨黑膏药。开始,他先在自家喂养的鸡鸭身上作试验,效果甚佳。当地曾有“王家的膏药真不瓤(不简单),鸡腿能接到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