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
黄山市
安庆市
宣城市
阜阳市
合肥市
滁州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宿州市
芜湖市
淮南市
蚌埠市
淮北市
铜陵市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鸡公调
东至县木塔“鸡公调”于清末民初传入,是饶河戏腔与本地土语方言的衍生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唱腔高亢、响亮,节奏快并带有浓厚的尾音。现流行于木塔郑村及周边江西浮梁地区。主要是节庆之日,出谱及宗祠完工时的演出活动。“鸡公调”表演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唱声、音乐、手工技艺、服饰美术等。它是以剧团为载体,以剧本为依托,以轻便自由为形式,蕴含着诸多要素的民间文化。演出时男女老幼演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时唱时舞,伴有独白,舞唱结合。演出时分角色着装,并绘画各式脸谱,主色调为红、白、黑。演出时鼓、琴、胡、锣、梆、呐从旁托唱与帮腔,增入了柔和优美的旋律。通过“鸡公调”的表演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代,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宋代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四库全书》等对乐石砚均有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乐石砚雕刻技艺失传数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现。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二德兼备”;其声圆润清脆,叩之铮铮,声清如玉;雕刻精湛,因形构图,因色取艺,因纹施技,因质状物,构思奇巧;刀法挺秀刚健,线条流畅,转折浑圆,古朴凝重,掘中见秀;技法灵活多变,其制作技艺即承传统工艺精
绿茶制作技艺(松萝茶)
被誉为“绿色金子”的历史名茶松萝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福寺村的松萝山。松萝茶的采制是十分考究的,在明代,据明闻龙《茶》中就详细记载了松萝茶的加工技艺:“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茶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扇入铛,文火炒干入培。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著名的“屯绿”炒青,以此为加工操作的要点,故松萝茶久有“炒青始祖”之美誉。鲜叶采摘标准极其严格,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园,以初展的一芽二、三叶,采摘后验收需拣除老叶、梗头、单叶、紫芽叶以及其他杂
阜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花、铰花子等,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乡土艺术。阜阳位于淮河中游,属黄淮流域的中原文化。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形成浑厚中见洒脱、刚劲中蕴柔和、淳朴中藏秀润、粗犷中含细微,达到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阜阳剪纸以单色(红)为主,也有染色、拼贴、套色等类型。手法有剪、刻、撕,使用的器材有各种实用的剪刀、刻刀(自制和购买自制蜡盘(牛油、风蜡、草木灰等调和而成),纸张多为红色和其他颜色的宣纸或特质色纸,一般较薄,有韧性、色彩纯正均匀。从目前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剪纸,都
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是黄山脚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相传轩辕黄帝在平定中原以后,伐淮夷至江南,带来了以车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当地山越部族遂将轩辕尊称为车公。后轩辕为-而栖身黄山,促进了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唐天宝年间太平设县以来,仙源、甘棠一带民间就一直有以“车会”的形式来纪念轩辕黄帝的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会期。从“洗车”、“落地车”试车试路、“正车”、“祭车”到“收车”进庙,一届车会方告结束。滚车表演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道具,以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配有江南民间舞
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行话为“溜兰条儿”,源于明代叙事性道情。后由道士以道教为演说题材,到民间传道时流传至界首,约有四百多年历史。界首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我市渔鼓艺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镇、芦村镇和顾集镇。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的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界首渔鼓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唱词和说白均加韵脚,分为“高音渔鼓”和“低音渔鼓”两
铜陵竹马灯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市县,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相传明末清初,该村西南方有一山在夜里可听到马铃声响,后又有人发现一个红脸大汉,经村里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可能是“关公老爷”现身。遂要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篾扎成竹马,并请一人化妆成关公为活菩萨,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基本内容,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逐渐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后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安康。82年始恢复至今。
石台目连戏
石台目连戏是指明代祁门清溪郑之珍根据当时社会流行的杂剧、变文、传说的目连戏基础上,借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于1579年间在石台秋浦之剡溪(今石台大演新农)编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戏文》)。该戏上、中、下三卷104折。戏文中所写的各种地名、方言、民俗习惯、故事和传说均在当地广为流传,如《王婆骂鸡》、《尼姑下山》、《行路施金》等。所以郑本目连戏在石台的演出,受到广泛喜爱,剡溪一带纷纷建立目连戏戏班,有剡溪唐家班(后改为同乐班)、高田班、红和班等。目连戏在石台可以演出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数个独立成章且又相互连贯单本戏曲,白天唱“平台”,晚上打“目连”,从天上演到地狱
洪山戏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洪山戏的前称为“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内坛与外坛两派,外坛做会时称“五岳”,内坛唱戏名“洪山”,洪山戏从内坛得名。洪山戏的剧目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唱本和部分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剧目有200余个。洪山戏的唱腔分三类,即“锣鼓伴奏类”、“祈神类”和“民间小调类”。起初洪山戏伴奏只用锣鼓,且唱且舞,后期加丝弦管笛。唱腔质朴粗犷,高亢嘹亮,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厚。洪山戏
芜湖梨簧戏
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的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再经历代艺人加工锤炼于一炉,使梨簧唱腔更为丰富,日瑧完善。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语言的地方性是其基本艺术特征。《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按方言区域划分,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易于接收普通话。“明白易晓”正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故梨簧戏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亦为周边城镇观众所接受。芜湖梨簧戏作为一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十分重视霸王祠占地107亩,建有正殿(内有立像)、享殿、三十一响钟亭、抛首石、衣冠冢等。2000年又新建了碑廊,收集了毛泽东、李清照、王安石等历代伟人、名人为霸王所作的诗句。随着霸王祠内设施的逐步完善,宣传力度的不
黄梅戏(怀腔)
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俗称“府调”、“怀宁调”,是怀宁本土创造形成的一种戏曲腔调。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怀宁调与青阳腔、徽调、昆曲等相互渗入,各取所需,相互揉合,经过民间艺人们精心润造,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一种腔调,时人称“怀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清康熙中晚期,石牌戏曲艺人程福香建立怀宁首个戏曲班社,程家班历时百余年,经久不衰,时人称之为 “怀腔班”。至解放初期,怀宁有近三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演唱。清末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演唱。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种形式。演唱时多用“活口”,俗称“片子”、“赞赋”,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和现代书目。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锣鼓书说唱艺术
锣鼓书名称是建国后才定的。早期名称有“光棍溜子”、“三槌鼓”、“三把刀”、“讨饭歌”等。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锣鼓书唱腔多以民歌小调,自由发挥而成。首尾唱法固定不变,中间加以“连词”唱法,以两个基本乐句为基础,略加变化,无限反复,似说似唱,可长可短。唱词大多靠艺人口头创作流传,没有固定的文字记录唱本。句式和字数的安排都很灵活,一般以七字句为主。锣鼓书表演有单人、两人。两人表演中有一男一女的、有两个都是女的。后期发展还有伴唱、伴舞、伴奏多人表演。锣鼓书艺术特色:形式活泼明快,绝技迭出,内容通俗易懂,风趣诙谐。锣鼓书早期的“三把刀”绝技现已失传。从事锣鼓书说唱的老艺人大多已不在人世。解放后,由于抢救
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
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传统杂技),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代表性艺人侯德山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建国后,临泉出现了较为规定的杂技组织,全县33个乡镇都有杂技团,其中,拥有10个团队以上的乡镇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使得版画水平大大提高。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合作,完成了《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
傩舞(跳五猖)
郎溪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该县的历史文化首镇——梅渚镇,位于郎溪县最北端的胥河南岸。胥河流经梅渚镇的定埠村段,全长只3.2公里,却是今日梅渚与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的分界河。两千余年来,这里虽有水域的便利,却一直水患不断。时至西汉,大禹后裔张渤,领众在这里疏浚治水,以期两岸人民,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岁岁丰收。可惜事业未竟,张渤即逝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谋益的治水英雄,一千余年间历代吴越各地对张渤的祭祀频多,而其中形成于胥河南岸的梅渚镇《跳五猖》尤为突出。南宋至民国祭祀张渤之盛,历代苏浙皖三省均有记载。而梅渚镇祀张之《跳五猖》,乾隆十七年(1752年)纂《建平存稿》已见录,并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
安徽大鼓,即淮北大鼓,又称淮北战鼓,源于元末。传说一秀才虽然考场得中,但官场腐败,兵荒马乱年代的元朝已失半壁河山,于是此秀才弃官不做,步入江湖行艺。编写诗、词、赞、赋和历史书目,以淝河两岸、淮北地区的民间小调、戏曲演唱的曲调,形成唱腔:有“立嗓”、“卧嗓”两种唱法。随着社会发展,师教徒传,一代代承袭演技,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主要是一人一台戏,流动行走方便;其演唱形式为说、唱、学、逗、打,十分逼真,虽然是口头文学,但均是“死口”传承(嘴对嘴一字一句传承,故称“死口”),而所演唱的诗、词、赞、赋、白口词和长篇大书的演唱情节,都不走样。淮北大鼓一直流行于安徽江淮两岸和皖西北、皖东北地区,及山东、河南
平安草龙灯
东至县木塔平安草龙灯现流传于本县的木塔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灯由木塔方氏家族所传承,主要是以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草龙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举办。木塔平安草龙灯根植于本乡本土,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龙身用纯稻草扎捆而成,外部包艳纸及绸布,不同于其他的龙灯(其他龙灯均用绸布缝制而成),古名曰草龙。龙身全长8米,围长1.2米,角长1米,游舞时由九名青壮年手执木把手游玩(其中八人舞龙,一人舞龙珠),舞动时草龙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时而翻滚,时而摆尾,首尾相随,顾盼生辉。通过草龙灯的表演,人们即欣赏到精湛的民间工艺和优美的舞姿,又增加了友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徽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另一说法是由河南梆子的一支“沙河调”传入我省后,结合皖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由于淮北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各地戏曲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在我省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和淮南六市二十多县市都曾有专业剧团,影响较大。淮北梆子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翁、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