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
黄山市
安庆市
宣城市
阜阳市
合肥市
滁州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宿州市
芜湖市
淮南市
蚌埠市
淮北市
铜陵市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旧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近年潜山汉墓考古发现,汉代即已有舒席,且工艺精湛,这有力地证明了潜山的舒席工艺传承久远。舒席以细薄柔滑、坚韧耐磨,不生虫蛀、折叠易带等优点深受欢迎。它选料精严,专用水竹,尤以小叶水竹为最佳。为防虫蛀,采伐水竹必须在当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间(民间称不用“菜花竹”)。对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等全剔除。竹篾通过剖
绩溪民歌民谣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跃,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聪慧、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精神文明,民歌、民谣等文化形式就随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得以发展。民歌、民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瑰宝,完全是通过代代口传心唱,很少有文字记载,故源于何时难以稽考,早期的作品也难系统采集,近期的作品还存世甚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
祁门县嵌字豆糖制作技艺
嵌字豆糖是明清以来祁门民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传统糕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美味可口,深为群众喜爱。在祁门民间,逢年过节都要蒸糕做糖。做糖的原料多样,有冻米、芝麻、花生等等,炒熟后和以糖稀压制成型,切成小块即成,有冻米糖、谷米糖、芝麻糖等,松软宜人,香甜可口,其中尤以嵌字豆糖最为独特,此糖之所以沿袭至今,得益于那小块四方四正豆糖间的芝麻造字,它的工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纯手工的熬糖、和粉、搅拌、压实、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工序。嵌字豆糖成份简单,主要由去壳的黄豆粉、饱满的黑芝麻和上乘的麦芽糖制成,制作时,首先将黄豆粉炒熟,用糖稀拌调均匀后,切成条、块状,另用黑芝麻粉和以糖稀,切成细条,做
和县羽毛画
羽毛画是在特定的介面(如纸)上,选取上等禽类羽毛,利用合成胶水手工粘贴而成。 唐初,和县民间艺人在准备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祭祀祭品时,将泥塑插上不同颜色的羽毛装饰,后清朝文人曾三尝试将羽毛拼贴在不同的布面和纸面上,首创羽毛画。 羽毛画经高压消毒,防腐蚀强。画面精美雅致,既具立体感,又有国画的质感,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均可入画,代表作有《奔驰》、《展翅》、《报晓》、《群马》、《双鹫图》、《墨竹图》等,品种达百种之多。其独特风格得到许多名家的赞誉,林散之曾赠言:“出奇所制羽毛画,精美可观,何地无才,即此可见一斑”。 羽毛画传承谱系自清中期至今九代,历历可数,其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作品自清末流传省内
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该纸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从事书法美术创作的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社难能可贵的纸张材料。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桑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流行于宣城市1区1市5县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它是400年前皖南发人瘟时,随湖北移民带入皖南与地方民间小调和花鼓戏合流演唱,吸收民间小调和花鼓戏的有益成份逐渐发展起来的。皖南皮影戏的生存发展与民间、民众400多年来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它像开放在乡间湖畔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皖南皮影除有广泛的群众性、演出的灵活性、剧目的民众性外,其主要特征还表现在皮影的雕刻艺术美、语言的文学美、演唱的音乐美上。皖南皮影戏这一较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第九代传人了。在宣城地区看皮影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
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由于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
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
东至县葛公镇“红茶手工技艺”系传统技艺,有一千多年历史,流传于东至县葛公镇双蓬、葛源、梅树、同春、红旗岭、仙寓山村等地。葛公镇位于东至县东部,与祁门县、石台县的山脉相连。据《东至县志》记载:“葛公、洪方茶叶久负盛名,特别是红茶的色、香、味俱佳,是祁红的发源地。”葛公红茶制作工艺精良,红茶品质等级档次高,一直是东至县重点产茶乡镇。历史上“同春茶号”极为出名。1958年公社化建队时,即以“同春茶号”之“同春”二字作为大队名,沿用至今。“红茶手工技艺”制作的红茶,按季节分有春茶和夏茶;按制作工艺分有毛茶和精茶;按干湿温度分有干茶和“大红袍”湿坯。制作工艺极为精细,从鲜叶采摘分级,到萎凋、揉捻、发酵、
花园胡氏龙灯
花园胡氏龙灯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颇具影响的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源于元末明初,相传由胡氏迁桐一世祖自江西移民桐城后制作,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流播区域主要分布于现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桐城市练潭镇及怀宁县凉亭乡境内。该地地处圩畈,历史上连年水患不断,人们对龙产生敬畏心理,龙灯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胡氏龙灯由龙头、龙尾、龙身共十二节组成,寓意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中龙头、龙尾各一节、龙响(龙身)十节,龙灯各节由绳索连成一个整体。龙灯由使用竹器扎制成型,然后用五彩剪纸粘贴及彩笔描绘各种龙形图案,线条优美流畅。舞龙场面壮观,每到一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吸引了五
庄子祭祀大典
庄子祭祀大典程序简单,但庄严肃穆。各类仪仗就位后,古典祭祀音乐起,乐声中100名参祭人员向庄子坐像行祭礼,敬献香、花、水、酒、五谷等,并依次宣读《香赞》、《花赞》、《水赞》、《酒赞》、《五谷赞》,主祭宣读祭庄文后,100名参祭人员盘腿席地而坐,鼓盆齐诵庄子《天道》。自宋代以来,蒙城一直都有祭祀庄子的活动。明万历《蒙城县志》记载:“名宦祠,规制学校详祀庄周、何道、段少连、苏舜钦每祭文庙毕,即祭祀之,祭器同。”清同治年间蒙城县志记载:“祀乡贤庄周字子修蒙人也,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祭祀庄子的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被中断。经各方不断努力,由蒙城县研究老庄的学者和一些民间机
淠衡钝斋医学
中医淠衡钝斋学派,是皖西地域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由前清秀才徐大昭先生1901年悬壶行医肇始,迄今已110余年,共传四代,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其特点一是学术上自成一家,与众不同,论伤寒发前贤未竟之旨,辨温病启后学方便之门,治肝病起寒温重症之衰。二是传承上脉络广泛,影响甚远,培养出众多医林人杰。尤其刘钟奇先生,因其出名最早,享年最久,工作时间最长,而在皖西最著影响。钟奇先生带徒上10人,其子刘大赋,其侄刘琳,均为当代名医、副主任中医师,杜兆雄因主持徐大桂先生遗著搜集整理工作,深得徐、刘二代良师遗训启迪和临床教益,并综合吸收当代各学科研究成果,使钝斋医学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进入一纸斋医学阶段,被
庐阳梅花针灸
庐阳梅花针灸,又称“梅花派”、“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流派,在中医“治未病”和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迄今已传承9代。庐阳梅花针灸在灸具灸法、针法、时间针灸学、脉学、刺血、埋线、火针等方面独具特色,针灸著作影响深远。《金针梅花诗钞》被称为继《针灸大成》后又一部重视针刺方法,并有所创见的针灸学专著”,《灸绳》是全国多家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必读著作。2005年,周氏将“梅花派”改名为“梅花针灸学派”,2010年成立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2013年成立蔡圣朝名医工作室,至今已创新灸具70余项,
华佗夹脊穴灸法
华佗夹脊穴在针灸学中归属奇穴,因华佗首先发现,并付诸医疗实践而得名。华佗夹脊穴处在在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分颈椎夹脊穴、胸椎夹脊穴、腰椎夹脊穴以及骶椎夹脊穴,合计56个穴位。夹脊穴处在重要的解剖位置,穴下脊神经和血管丰富,因此华佗类脊穴被古今医学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华佗夹脊治未病之说”。治疗时首先把手指腹部力量凝聚于指尖,通过手指探知病的位置,起到扎针的功效,而后点按穴位三圈,再用小葫芦配上药引沿夹脊穴循环点按,以刺激夹脊穴经络穴位深处,让气血循环旺盛,最后用大葫芦吸附病灶。大葫芦内藏药物,用时罩住中药火酒,以形成负压,吸附夹脊穴深处的病灶,从而起到治未病的目的。最早明确提出夹脊穴位置的是《
余良卿鲫鱼膏药制作技艺
余良卿膏药原名“鲫鱼膏药”,自问世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疗效显著、价格价廉一直深受广大病患青睐。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余性庭,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设余良卿号膏药店,以制售黑膏药见长,因膏药疗效卓著,当年在安庆民间还流传着“铁拐李下凡,神仙赐偏方”的传说。1953年,“鲫鱼膏药”改名为“余良卿膏药”,并建厂开始批量生产,发展至今。余良卿膏药是中华老字号“余良卿号”历史最悠久的产品,在现代医药飞速发展的今天,余良卿膏药依旧保持着它自身的产品特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质朴无华的“药品”成为医药市场不可或缺的一剂良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在安庆中医药行业,中华老字号“余良卿号”首屈一指,
许村大刀灯
大刀灯流传于歙县西北古镇许村,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为歙县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之一,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久定居许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不让“许家刀法”失传,同治三至四年,大刀灯习俗形成,许氏后人将每年正月十五定为忠义公许远的纪念日。当天晚上,许氏所有宗祠得派出一支舞刀队,挚着两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通宵。大刀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毛竹外加杉木,手工将竹剖成11股,扎成
吴山铺伤科
吴山铺伤科为新安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传承十二代,且留下很多珍贵的研究性著作,如《伤寒注释》、《脉诀捷径》、《伤科汤头歌诀》等。歙县吴山铺程氏伤科,对伤科病症的治疗以内服中药煎剂为主,内治主张活血兼祛瘀,重视风、寒、湿对折伤病人治疗中的影响。治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化瘀,消肿、止疼为主,后期则以调整肌体培养气血为主,用药灵活多变。外用秘制伤膏助其局部化瘀定痛。对于关节骨折患者初期给予手法复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操作简便利于换药和复查,并适时予以功能锻炼:吊梯、爬墙、摇手、坐凳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法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恢复。吴山铺伤科的祖传密制膏药,由100多味中草药,经精心
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
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南端,所产的“大红袍油纸伞”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毛坦厂大红袍油纸伞店位于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作坊叫“承古斋”,店名叫“徐天元伞店”,店主徐修生手工制作经营大红袍油纸伞已有60多年。徐记牌大红袍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按其构造结构可分为伞把、套上下篓、穿长骨、穿寸骨、糊伞纸、上桐油、上伞顶。伞架为楠竹(即毛竹),伞面为防水桐油棉纸;按规格可分为直径84厘米、70厘米、50厘米(其它规格也可)。它除了做为遮雨挡阳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上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当地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避邪。伞骨
横望山米酒
横望山米酒历史久远,据《博望人文》(地方志)记载和遗址发现,清咸丰年间,陶家米酒在横望山一带最具盛名的大酒槽坊,直至建国后才日渐衰落,其祖传酿酒技艺一直得以延续。其用材考究、做工精细、酿制原始、选择时令、酒味鲜美,营养极其丰富。横望山米酒一直采用古代“武陵桃源酒法”传统酿造工艺。每年都选择新上市的糯米,采山泉或清晨的“井花水”,取精曲酿制而成。当前传承人陶身友在保持传统酿制工艺的基础上,又在米酒保质期延长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且与江南大学共同研发出红曲米酒,其产品具有美容、降血压、降血脂功效,这一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前期已试验成功,产品已面市。2014年,横望山米酒荣获“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张恒-号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建张恒-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盛时分号有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位居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之后。张恒-号遵循尊古创新的发展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员工严格地按照古法规定的炮制方法与流程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广求民间药方,加以研制、改良,创制了一批独家知名中成药及独家秘方,诸如恒制咳喘胶囊、十七味填精胶囊、肺结核丸、秘方化滞丸、鸡药等。为适应以平民百姓为主的服务对象,降低乡民问诊寻药的成本,张恒-号一直秉承医药并重的执业理念,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