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俗文化
湖北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湖北省特产
湖北省
武汉
黄冈市
宜昌市
恩施州
襄阳市
荆州
十堰市
咸宁市
孝感市
荆门
随州市
鄂州市
黄石
仙桃
神农架
潜江
天门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湖北省旅游景点
湖北省十大景点
湖北省地名网
湖北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木雕船模工艺
湖北木雕船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湖北木雕船种类繁多,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如民间木帆船、古代漕船、画舫、龙凤舟以及民间灯会上的彩船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点。各种海船的造型美观别致,讲究装饰。画舫、龙凤舟的造型、纹饰则典雅华丽,显示出民间匠师的精湛技艺。特征:湖北木雕船除使用圆雕、浮雕、镂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不仅船体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而且楼阁门窗、栏杆等处的花纹也处理得精细入微。代表人物:木雕船技艺在宜昌
张家十伢的故事
通城爆竹岭有个民妇,怀孕三年零六个月还不见生孩子,民妇日急夜愁,盼望早日分娩。一天,她对肚内孩儿说:“冤孽啊,你什么时候才出来?做娘的受不了啦!”话音刚落,腹内动了几下,便传出声音来:“娘,你别急,我快出生了。请记住,某月某日有一匹白马来到我家门口时,你唤儿一声,我就出来。不过这天有一骑牛从门前过,你可千万不要叫,记住!记住!”从此腹内无动静了。这天半晌,远处奔来一个白东西,民妇没看清楚,就急忙呼喊:“孩儿快出来,白马到了!”孩儿破腹而出,见风就长,一下变成了彪形大汉,忙奔出门找白马,只见一头白牛从家门口走过,孩儿大吼一声:“气死我了!”一头撞在石头上死了。这时候,屋后的楠竹根根炸开,纷纷倒下
钟九闹漕
《钟九闹漕》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又名《抗粮传》。19世纪中叶产生并流传在湖北崇阳一带。孙敬文等整理,于1957年出版。诗篇写清朝钟九(人杰)领导农民起义抗粮的故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记载:“一八四一年,湖北崇阳人钟人杰聚众数千人起义,自号钟勤王,并竖都督大元帅红旗,次年战败被杀。”叙事诗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塑造了钟九这一农民领袖形象。叙事诗通过当时崇阳县衙“粮房”借乡民“完国课”之机,贪得无厌、0的典型事例,揭露了清王朝的政治1。“粮房”横行,民不聊生。金太和、钟人杰等领头向官府告状,遭到失败,又告到武昌,总督令抚院审理此案,并治“粮房”贪赃之罪。然而,封建社会官官相护,重立的“粮房”,更
双合莲
《双合莲》,近代民间叙事诗。它产生并流传在湖北崇阳一带。诗篇叙述发生在清末道光年间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郑家湾聪明美丽的姑娘郑秀英,经包办婚姻强制嫁给夏家,秀英逃回娘家,与母亲相依为命。桂花泉胡三保(胡道生)很有才学,妻亡后心灰意冷,不求功名。一日巧遇秀英,二人相爱。秀英用一尺绫子写上二人生辰八字,中间画一莲花,剪作两半,各拿一半做定情的凭证;这就是诗篇题名《双合莲》的由来。郑姓家族长认为此事“败门辱户”,将秀英卖与富户刘宇卿。秀英拒绝成亲,宁死不屈。胡三保请朋友代己相亲“巧娶”。刘家持刀枪将秀英劫回,秀英在刘家自尽。胡三保被刘家诬告与秀英私通下狱,后遇大赦回家,悲愤身亡。诗篇以写实的手法揭
黄香孝行故事
20世纪70年代,房县城东城门的门楼墙上,还镶嵌着明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授予的“忠孝名邦”石刻匾额。据史书记载,这里的“忠孝文化”中的“忠”指西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孝”指汉代孝子贤臣黄香孝敬父母、爱民勤政的故事。黄香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孝亲爱人的习惯。黄香故事至今在房县仍家喻户晓:黄香9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为母亲守墓。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夏天,他将枕席扇凉,再请父亲安歇。冬天,他以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父亲床上的被褥,再请父亲入睡。黄香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通道术,能文章,他的孝德贤才得到当地1的赏识和家乡父老的推崇,13岁时便被推荐到朝廷做郞中。黄香先后当过郞
玉女汤传说
汤池亦名玉女汤、玉女温泉,位于距应城市区西22公里处的汤池镇。汤池自古有玉女汤传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记载:“昔有玉女,乘车自扭此泉。”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了长这22行的五言古诗(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相传古时候,汤池是个沼泽地,水青草绿,土地肥沃。四周的百姓在沼泽边开田种谷,生活安乐。沼泽北边有座天灵山,山洞里有一个癞蛤蚂,经过干百年的日精月华,变成了癞魔。它常到沼泽里兴妖作怪,搞得烂泥翻滚,潭水横流。它还释放癞毒,腥臭难闻。良田被毁,庄稼无收。四周百姓浑身长满额疮,痛苦万分。为解人间苦难,九天玄女娘娘命玉女下凡,降伏癞魔,再到天灵山上采药炼丹,为民治
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0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评书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
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的曲牌据称原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艺人从各地带回来的小曲。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种,俗称汉滩丝弦、外江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约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
长阳南曲
土汉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长阳南曲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足以说明,它是在明清俗曲——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间,至迟在清雍乾之际,系“改土归流”前后引进而“土化”的艺术品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长阳南曲历来无专业艺人,系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土家族南曲艺人是继承发展南曲艺术的主体
白兆山与李白的传说
白兆山与李白的传说诞生于湖北省安陆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的白兆山,又名碧山。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白寓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等100余篇灿烂诗章,而且与故相许圉师
卓刀泉传说
卓刀泉传说流传于洪山,讲述的是关羽驻兵今卓刀泉,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的故事。在洪山区伏虎山下,传说原有一口古井,后人因井建寺,名曰“御泉寺”,而起初的卓刀泉就在此寺前。史载,“御泉寺”始建于宋代,位于古代武昌城东驿道的隘口处,即著名的洪山“九岭十八凹”之地,前有桂子山挡道,地势险要,为兵家争夺之地。明初,楚昭王朱祯来此游览,见寺前一眼井井水清洌,呈淡绿色,便以杯舀水饮用,觉得甘甜可口,遂感叹曰:真乃神泉也!于是令人在此筑井台,修石栏,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这就是游人今天看到的卓刀泉古迹。后来民间传说,关羽路过
恩施“花锣鼓”
恩施“花锣鼓”,是恩施市民间吹打乐中一种十分盛行又尤为突出的吹打乐,有别于其它形式的民间吹打乐。恩施“花锣鼓”由鼓、锣、钹、小锣(也叫勾锣)加唢呐组成。而鼓则为单面鼓,当地人叫作盆鼓,这种鼓仅一面有鼓皮,另一面空心,打击时音色明亮清脆,其鼓面直径不足20厘米。“花锣鼓”的打法繁多,演奏时,鼓必须占有突出位置,鼓手也必须是技艺精湛者,恩施市的“花锣鼓”在四大乡和城区各有其独特的打法,最为盛名的要算北乡的“一锤四响”,如果不借助高科技的数码手段,很难用肉眼观察出这一锤四响是怎么打出来的,能够掌握这种超凡技艺的民间艺人已是屈指可数。乡民们在空闲时间自由组合的“花锣鼓”吹打班常年活跃在恩施市的各乡村寨
土家摆手节
摆手节。过去,土家人祭祀祖先和土王,于正月初三至十五,到土王祠“摆手”。土司时期的敬土王、祀祖先的节日活动残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在来凤的极个别偏僻的土家村寨可见。现在,正式将这一节庆活动命名为“摆手节”,作为全州四大民族节日之一。每到摆手节,就会出现“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壮观场面。“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竹枝词》中描绘的摆手舞盛况。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曾出土一个陶坛,口沿塑十二个舞俑,舞姿相似现存摆手舞,说明摆手舞在宋代已成熟且是集体起舞。据清同治版《来凤县志》转《湖广通志》记载:“五代时,施州漫
土家社日
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为社日。社,土家族传说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是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敬奉土地神,实则是远古对土地崇拜的遗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蒿菜粑粑,杀鸡,备酒,敬土地神。由于土地神是主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所以在这天很注重观天气阴晴,预兆荞麦的收成。谚语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升荞麦打一石;土地公公打把伞,一升麦子收一碗;土地菩萨打了伞,荞麦光秆秆。”故同治《来凤县志·风俗志》云:“二月初二日,城乡皆祭社祈谷”。过社这天,新坟要举行“谢坟”祭祀活动,请巫师至山上,在安葬未满三年的新墓前,击鼓鸣锣,放爆竹,燃香烧纸钱,向墓内灌朱砂、茶叶,祭社地亩龙神,对地亩龙神收留亡人入土安歇,保佑子孙兴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是诞生、流传在利川市南坪、茶兴一带的民间曲艺品种,其诞生上限至少在明末,清代为发展繁荣时期,民国时期仍有不少新作问世,解放前夕处于衰落阶段,建国以后,开始恢复。1971年,利川市文工团运用这一民间曲种和表现形式,创作《老杨三住青松塝》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文艺汇演,获得音乐和创作一等奖。后相继创作《千里寻妻》、《丢卒保车》等曲目,迎来“利川小曲”传承发展的黄金时期。“利川小曲”的演出传统方式有二:一为拉场子的“唱曲儿”,二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艺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师徒相授,建国以后,小曲的传承班子仅剩袁家班子的袁绍卿和聂家班子的聂成(民间艺术大师)等人。“利川小曲”曲牌丰
鹤峰傩愿戏
傩戏在鹤峰被称为“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只是“傩”文化中一种特定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生存、繁衍和发展,至今在鹤峰部分山地存在,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活跃在土家山乡。在鹤峰走马千斤坪,傩坛班主及艺人1979年师承牌位记载称,“自开坛启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有恩施石灰窑傩坛艺人蒋品三等介绍,其先辈早年于鹤峰北佳乡茶园坡傩坛“出师度职”,回乡后已有十三代传人。鹤峰“傩愿戏”常以组班称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人不等。解放前鹤峰约有25个傩坛展开传艺活动,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
恩施耍耍
“耍耍”是恩施市和宣恩县城乡最具广泛性、群众性的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活动于喜庆新年、男婚女嫁、添丁满月、祝寿做生等场合。表演风格以二人组合,一男一女,女扮男装,唱跳融合,动作滑稽诙谐,唱腔明快优美,多有传统唱段,又可即兴编唱,人物可进可出,一人多角,唱词可长可短,一领众和,营造出一种说唱并茂,歌舞融合的氛围,加以击乐伴奏,场面十分热烈,纯属“踏歌耍唱”类的曲艺品种。“耍耍”的原型叫“耍神”,又叫“跳神”,是巫教中端公敬神还愿诉求上苍,驱疫消灾,播福于民,以求得风调雨顺,无痛无灾,人寿年丰。且将祈求之意,以歌唱之,并将敬神过程,加以舞蹈化,以完成“耍神”的法事。“耍神”的愿望是美好的,人类将
土家还坛神
1949年以前,恩施乡村的“还坛神”活动非常广泛,三岔乡、七里乡等还有老一辈的比较齐全的“还堂神”班子在方圆几十里地的范围活动。三岔乡是“全国民族艺术之乡”,至今仍有“还坛神”风俗。恩施土家族“还坛神”,是人们还愿时的祭祀仪式,请“端公”设坛者,其供奉对象主要是自家的祖先神灵,其载体是一只由“端公”将谷米、鸡头等用香灰封好并供在“香火”上“坛钵”,起源于洪武2年。恩施土家族“还坛神”,至今还保留有交牲、开坛、请水、扎灶、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回熟、迎百神、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领兵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勾销、打红山、送神、安神等25坛完整的“法事”。“还坛神
利川“灯歌·花灯·龙船调”
土家族“灯歌·花灯·龙船调”是利川柏杨一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灯歌形式。表演时划地为台,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兰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站在船头。一人扮丫鬟,燕尾堆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一人扮艄公,麻衣驼背,手执桡片,滑稽追随船尾。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船飞旋起舞,或随船踏歌翩跹进退,群众喝彩者有之,合唱者有之,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烈。载歌载舞是“灯歌·花灯·龙船调”的一大特色,灯歌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的动人歌唱。唱法一领众合,一般多为书生领唱(也有幺妹领唱的),众人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在恩施流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友,交流技艺,有“曲唱五更鸡,非友(知音)不玩琴”之说。“恩施扬琴”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称其“八音”;演唱时,大家围长桌而坐,不化妆,不表演;传统曲目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剧情进入热潮或煞尾时,常伴以众合“彩腔”。“恩施扬琴”音乐唱腔曲牌丰富,有包括“宫调”、“皮黄”为主体的板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