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
长沙市
湘西州
怀化
邵阳市
常德市
郴州市
衡阳市
永州市
岳阳市
张家界市
益阳市
株洲市
娄底市
湘潭市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临武傩戏。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2008年,临武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像各地的傩戏一样,临武傩戏剧目附着在傩祭仪式之中。这种傩祭,当地人称之为舞“神狮子”,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1、还愿来祈求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宗教法事活动,因表演时手握八宝铜铃,又称“八宝铜铃舞”,流传于湘西及周边地区。土家族铜铃舞分梯玛独舞和铜铃群舞两大类。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性(娱神)舞蹈。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跳神”,是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做宗教法事程序中,手握八宝铜铃的表演,又称“八宝铜铃舞”。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周边湖北省的来凤县、重庆市的酉阳县、秀山县等地区。2008年,湘西土家族铜铃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间传说“梯玛神歌”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土家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据民间传说,“
炎帝传说
炎陵县东连巍巍井冈,西接苍茫衡岳,得天地之造化,集山川之钟灵。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炎帝的传说。2008年,炎帝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在炎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民在世世代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在炎陵县境内广为流传,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深、流传之久,实属罕见。传说炎帝教民耕种、发明医药、日中为市、织麻为布、削桐为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后世所敬仰。有关炎帝神农氏崩葬鹿原陂的历史,据《酃县志》记载,
土家族哭嫁歌
传说邻家嫁女娘邀呼目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坐你哭一场我一场《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0、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一怕我们受饥饿,
梅王的传说
梅王的传说,源自湘中梅山地区,主要流传于梅山中心地区的安化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清塘铺镇、高明乡,辐射到了宁乡县、涟源市、新化县等周边地区。梅山是湘中一块广袤的土地,宋史载:“上下梅山,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按此,梅山以安化为中心,包括周边新化、涟源、冷水江、新邵、隆回、绥宁、洞口、辰溪、溆浦、石门、宁乡、桃江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方。民间有上梅山(新化县)、下梅山(安化县)之说,还有“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的三梅之说。安化历史悠久,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
串春珠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走春潮、走线。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跳盘王活动中的“围档”、“串档”,是从远古乐神舞发展起来的乐人舞蹈,是瑶族长鼓舞的姊妹篇,后来逐步演变成瑶山村寨欢度春节时跳的一个集体舞蹈。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但最少12人以上。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要收获一箩谷子。春天就像珠宝一样值钱,抓住春天,串好“春珠”,秋天就会有个好的收成。串春珠流传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所在的湘江、水口、码市、贝江、未竹口、大圩、小圩、花江、务江、大锡等乡镇以及道县洪塘营瑶族乡等瑶族地区。2008年,串春珠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舞蹈形式串春珠开始之前要举行祭
溆浦傩戏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达16年。他以这里的巫觋神祠为素材,创作了《九歌》等千古传诵的诗篇。同治《溆浦县志》载:“溆俗信神尚鬼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延请僧道、巫觋昕夕拜祝,并为演剧酬神。”便是对溆浦傩戏演唱活动的描述。《溆浦县志》又载:“疾病祈赛中命于巫、神有桃源洞仙,云霄娘娘,梅山诸神,昼夜嬉戏,声辄四境。王逸有言:‘沅湘之间信鬼,其祀必使巫觋’,盖所以从未者远矣。”历史上,溆浦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因而这里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流
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溪河、走马坪、刘家坪、芙蓉桥、洪家关等7个白族乡。游神分大游神、小游神。大游神可游十天半月,小游神即游一天。桑植白族游神,源于白族民间“本主会”活动。据说,迁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朋凯落户马合口、芙蓉桥、麦地坪一带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人们一起生活、劳动、共同繁荣,逐渐形成了白族生产和活动的范围。如麦地坪钟姓的狮子岩、谷姓的堑子岩、王姓的覆盖岩都是白族祖先聚居的活动标志。为了铭记祖先们艰苦创业、勤建家
沅陵辰州傩戏
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也记载有辰州傩戏的影响:“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的主要传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在湖南永定区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盛行。当地人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由9至15人舞动,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盆、瓢、桶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8年,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紫荆堂田氏族谱》记载:其始祖田承满,官拜太子太保,抚夷通判。宋庆历四年(1044年)奉旨平蛮,屯兵大庸所武口寨,踞“南府北城”。南府,指大庸所;北城,即现在的尹家溪镇莫家岗村。其地水绕太极,常现紫气霞光。田承满后,从田氏又分支出庹姓。田、庹二姓常发生纷争,他们凭水了断争端,这就是人们传诵的“水断神君”。
巴陵戏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等。巴陵戏的音乐
蚕灯舞
蚕灯是灯舞的一种,原是溆浦县大华乡小黄、竹园两村张姓家族的族灯。主要流行于溆浦县大华乡、龙潭、葛竹坪等乡以及小黄、竹园、潘岭、百家园、红岩、白沙等村。蚕灯的历史已无文史资料记载和考证,据小黄和竹园两村张姓族谱记载,张姓的祖先龟龄公居住在湖北荆州石首县(今石首市),在那里种田养蚕,后迁至贵州黎坪生活了四代,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六代祖公的遗孀蔡氏太婆从贵州黎坪迁至现在的小黄,因小黄的地理条件好,适宜种桑养蚕,于是在此定居下来。传说明弘治年间的一个仲夏,眼看绿油油的庄稼有被毁的危险,人们心急如焚。一位老人对大家说:“我们的先祖遗孀蔡氏太婆在洞庭湖遇难时,传说是杨泗祖神显灵所救,这菩萨很灵,
石市竹木雕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抢救和保护石市竹木雕刻不容缓。石市竹木雕从题材、刀法、造型、美学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佛教文化和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等为题材。刀法细腻、洒脱,线条流畅、舒展,造型奇巧、立异、奇特,形态逼真、生动,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和鉴赏价值。在审美上给人形神兼备,动静相乘的美感。作品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成就高,实用价值大,开发前景广阔。现在石市乡新老雕匠已多达130人。活动面宽,遍及大江南北。不仅担负了南岳衡山、广西桂林、广东佛山、河南
茶陵湘剧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活动,其中包括仁和、庆华、永和等戏班,民国时期仁和班基本定居茶陵。解放后,1950年茶陵县人民政府接管仁和班,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这一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剧种,一个多世纪以来,深深扎根在湘中腹地——湘潭这片热土上。湘潭特色(路子)的花鼓戏,其演出剧目、声腔分类、行当划分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民性,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个性和本土情怀的影响;受易华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受湘绮文化的长期浸染;受周边地市,如邵阳花鼓、衡州花鼓等的渗透,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方式上又逐渐形成了自己以花鼓曲调为主,又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演唱特色。因此,更具地方色彩,彰显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湘潭特色的长沙花鼓戏的演出特
湘西苗族服饰绘画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的林莽间自强不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群山环绕的恶劣环境,但是凭着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难以胜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文化,湘西苗族服饰绘画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保靖的水田河镇、葫芦镇、夯沙乡。湘西苗族服饰绘画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人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商品贸易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价值。历史价值:记录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服饰绘画,所表现的象形的几何纹样,追记了苗族历史遭遇,文化崇尚的秘迹概貌,这种默默的追记和务美装饰相结合,形成了在严酷条件下的无字天书。苗族精神思想和智慧技能的载体:
平江影戏
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证)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在心里”,流传下来的剧目都是历代艺人一字一句口口相传的。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大庙戏台、中庙下殿、小庙门前、农舍堂屋大门内外、街道两边店铺门前都可以搭台演出。这些有利因素,成就了
酉水船歌
酉水船歌是流传于酉水流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酉水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里耶出土的秦简、《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及屈原的《涉江》中均有有关酉水船运中关于酉水船歌的记载。沈从文在其《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风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记录的便是酉水船歌中的滩头歌。酉水船歌是酉水流域船工们即兴演唱的一种劳动歌,主要表现为喊、唱、吼等带有远古气息的演唱形式,表现的船工们与自然搏斗的豪情、毅力和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酉水船歌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远自盘古开天地,到历朝历代的的民间传说,酉水沿岸的风光、民族风情、习俗、劳动生活、爱情、险滩深潭、行船知识及其见闻等极为丰
石羊走马灯
石羊走马灯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新春闹春、庆贺丰年、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队列调度式的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传有五百余年历史。影响深远,己入编《武冈县志》和《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黄沙杨姓村民为纪念爱国先祖杨家将,教育后代忠心报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点灯走马的舞蹈步伐,表演出古代冷兵器时代所特有的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所扮演的人物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杨宗保、杨五郎,杨六郎、焦赞、孟良、杨八姐、杨九妹等主要人物。人物表情采取京剧脸谱化的夸张展示,又兼有地方戏曲的热烈欢快的气氛。表演场面宏大,调度有序,收放自如,节奏分明,动感强烈。通过队列变化,配以轻重缓急的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布龙”是受群众欢迎的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9节和11节两种,每节相距为6尺。头和第二把、尾和第八把相距为7尺,第六节为主把,长6尺(这个长是指龙衣的长度)。主要舞法有:打纽丝、摆图案、排字等。“人龙”系一种大型徒手舞蹈,这种“人龙”不借助任何道具,完全是由成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