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省特产
云南省
大理州
红河州
昆明市
昭通市
楚雄州
曲靖市
玉溪市
丽江市
普洱市
临沧市
西双版纳州
文山州
德宏州
保山市
怒江州
迪庆州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云南省旅游景点
云南省十大景点
云南省地名网
云南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东巴皮画
东巴皮画是云南皮画的重要代表,也是东巴文化的实物表现形式, 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祖祖辈辈放牧牛羊的草原人创作了大量精致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可依据客人的要求定制:皮画最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游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溶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成为一种难得的馈赠佳品和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瑶族服饰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白裤瑶与红瑶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多彩多姿的头饰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
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她们织布用腰机,织布的人席地而坐,经线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用双手操纵着左右来回穿行,梭来回穿行一次后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紧,“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基诺族的男子爱穿无领对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小褂背上缝着一块约有六寸见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绣着一朵圆形图案的花,周围有放射状线条,似太阳光芒四射。有的还在圆形图案旁加绣兽形图案或花纹。基诺族称这块绣花黑布为“波罗阿波”,汉语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男子下身着白兰色裤子,裤腰两侧各开约十五公分长的口子,并缝上一块四方形的黑布,青年男子包黑色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
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
罗婺彝族跌脚舞
罗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南诏后期逐渐强盛,成为“三十七蛮部”之首。至今罗婺支系仍然保留了古老的服饰、歌舞和奇特的民俗。“跌脚舞”是禄劝、武定民间十分流行的自娱性集体舞,以竹笛音乐为伴奏,舞蹈以脚的动作为主要动律,即以脚跺地和舞者相互斗脚,故此得名。“跌脚舞”是罗婺禄劝、武定讨亲嫁娶、逢年过节等喜庆场合必不可少的主要娱乐活动。在民间,只要笛子一响,无须召唤,人们就会随之起舞,舞者不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在民族村寨,不管谁家操办喜事,本村以及邻近村寨的人,到了晚上就会不请自来,汇聚到一起,放歌起舞,为之助兴。当笛子师傅吹奏跌脚舞曲时,人们毫不拘束地上场舞起来。参舞者有小至七八
阿诗玛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
彝族天菩萨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天菩萨”在彝族男子看来是非常神圣的。过去,曾被视为天神的代表,彝族视天菩萨能主宰一切吉凶祸福,若遇他人戏弄或不慎触碰,要罚马一匹、猪羊一对、酒十斤,并向被触犯者赔礼。由此可见,作为“男魂”的象征,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是非常神圣不可侵犯的!彝族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起初,傣剧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装,男性角色的装扮及男女角色
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遮帕麻和遮咪麻
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阿昌族人口有三万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曩宋和陇川县户撒三个阿昌族乡。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动中,要念诵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首先唱颂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使族人得以联姻并繁衍传承。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说,不论是唱诗还是白话故事,内容基本一致。故事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制服洪荒、创造人类、智斗邪魔腊訇而使宇宙恢复和平景象的过程。遮帕麻和遮
通海洞经音乐
通海洞经音乐始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最早为“朝山会”,之后是“桂香会”,当时就十分兴盛,曾有“冠冕南州”之誉称。清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又先后出现了五圣会、同文会、圣文学、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妙善学等十多个洞经会乐社组织,一些乡镇也有若干类似的组织。1943年后,通海出现了云南第一个女子洞经乐社——妙善学。其时,惟文人学士、书香门第人家才可进入洞经会,由洞经会不定期举办“经生班”、“乐生班”,培训学子。过去在通海,官绅文士及中上等富庶阶层之家,都以能参加洞经会(社)或直接参与谈唱演奏洞经音乐为荣。也有世代相传的洞经音乐世家乐人。通海洞经音乐曲调典雅,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飘逸空灵,分为“经
彝剧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杳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双柏县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间芤人,根据《毕摩经》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演出了二人说唱节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边舞边跳。稍后,在楚雄县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民间艺人创作演出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王操兵》,虽然采用了一些戏曲形式,但演员说的是彝腔汉话,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彝族生活。1956年,大姚县昙华山成立了麻杆房俱乐部,杨森等一批彝族青年运用歌、舞、白三者相结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传于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章哈的具体演出形式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种,其中对唱有赛唱的性质。演出因伴奏乐器不同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演唱内容多为山歌、情歌,多倾诉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称作“哈赛玎”;另一种以单簧吹管乐器筚伴奏,称作“哈塞筚”。章哈的演唱既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本子的叙事长歌等。其曲调与唱词语调联系密切,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具有柔美抒情的特色。章哈在
姚安坝子腔
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姚安县的传统民歌。姚安平畴广川,是滇中地区的大坝子之一。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姚安县申报的“姚安坝子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95Ⅱ-96。历史渊源姚安坝子腔是祖祖辈辈的姚安坝子间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歌谣。它或粗犷热烈,或悠久苍凉,情真意切。为了采撷这朵民间音乐的奇葩,我曾经多次到乡下的山村去寻访这些调子。无意之中,把不同年代的坝子腔调子整理了一下,再把调子背后的故事剪辑起来,竟是一部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音乐史。[2]艺术特色坝子腔,顾名思义就是源于姚安坝子春耕栽种期间的民歌。该曲调委婉流畅,音域宽
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全诗长1200余行,史诗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了这一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反映了德昂族人对茶树的图腾崇拜。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52Ⅰ-65。茶文化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奇葩。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世代传诵的创世史诗,其中独特地提出人类来源于茶树,德昂族是茶树的子孙,反映了德昂族
独龙族民歌
独龙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及相邻地带,历史上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类别,很多独龙族的史诗、神话、传话、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得到继承和流传。凡收获、猎归、建房、婚聚或年节等场合,独龙人都喜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独龙语中把民歌泛称作“门租”。独龙族民歌种类较多,根据题材内容和曲调的音乐结构形态,可分为叙事歌、情歌、习俗歌、劳动歌、山歌、舞蹈歌、儿歌、祭祀歌等。从音乐体裁来看,每一种旋律音调都可以演唱较为广泛的题材内容。叙事歌是独龙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较典型
罗平彝族服饰
有人说,来云南,忘天忘地,忘不了色彩斑斓的高原妇女。走进罗平县白腊山麓的彝家山寨,彝家妇女的服饰,又有着它鲜明的特色,格外引入注目。那色彩,红艳夺目,它把勤劳、朴实的彝家妇女,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据清康熙《罗平州志》载:“男衣两截,衣缠大头,跣足佩刀,妇女头戴箍,手牙圈,桶裙长衣;干彝,自称戈仆当男人们几乎被一式的汉装淹没的时候,彝家妇女却以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饰,显示着独特的个性和迷人的特色。这红红火火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漂亮,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展示自己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记录着彝家妇女一针一线绣出不用文字记述的神话,绣出这个民族创世纪的史诗和悲欢离合的故事。绣花、缝衣、做鞋子是一个彝家妇
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历史悠久,人口3.2万,其中1.2万人居住在梁河县。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按体裁划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种类。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对唱的主要曲调,称为“扎尼斯脑克”山歌调,即最古老的情歌调,双方从相识到分别都有成套的歌唱内容。叙事歌包括多种叙事长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意)和“麻兰调”(缅怀调,为逝去的老人而唱),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即是“毛舌勐舌”的代表。礼俗歌是在婚丧习俗中演唱的民歌,如在各种喜庆活动中,由主客双方对唱的“把套昆”(邀请调)和“把松昆”(候承调)。祭祀歌主要在丧俗和民间祭仪中歌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