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
渭南
西安
咸阳
汉中
榆林
延安
安康
宝鸡
商洛
铜川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陕西省旅游景点
陕西省十大景点
陕西省地名网
陕西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旬邑唢呐
唢呐是旬邑民间流行的吹奏乐器,它以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性,根植民间,久传不衰。分布于旬邑南、北、中三大塬区的唢呐吹奏乐班有24家以上,艺人近千人。由于艺人们在各自的塬区长期合作,切磋技艺,相互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唢呐流派。旬邑唢呐的优势在中塬,以周、吕两派为代表。周派唢呐不仅以曲目丰富而为人们称赞,更以它在演奏风格上的丰满华丽、细腻迂回、富于韵味而闻名全县。周派唢呐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第九代传人周车。周车与外甥潘进喜于1957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以传统曲目《雁落沙滩》荣获演奏一等奖。中塬吕派唢呐粗犷豪放,刚健有力,以“哨子硬”著称。北塬唢呐,因唢呐筒杆系竹制,音色高亢明亮、
黄陵老秧歌
老秧歌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艺术。老秧歌表演时分男角、女角。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腰围白裙,手持莲花灯,引逗女者。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以黑布作发辨,表演以集体舞为主,人数或多或少,多者可达几百人,少者可达几十人。老秧歌具有内刚外柔的舞姿,矫健平稳的步法和快速的移动、旋转、激昴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quot;老秧歌主要的图队形有白马分鬃、二龙戏珠、摆八卦、蝎
阿宫腔皮影戏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低遏”、“一唱三遏”为其特色。阿宫腔音乐长于刻画、抒发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王魁负义》中焦桂英唱段的凄楚哀怨、热耳酸心;《白蛇传》借伞中许仙与白素贞对唱婉转情切、缠绵悱恻;《杜鹃山》中雷刚哭大江则高亢激越、荡气回肠。这些经典唱段不但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也为戏剧界专家、同仁所肯定。建国后,阿宫腔从皮影搬上舞台是一次发展和革新。1961年曾进京演出,受到中央1和在京戏剧界人士的赞许。多年来创作演出的《四季歌》、《两家亲》、《三姑娘》等剧目曾获文化
镇巴民歌
镇巴民歌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是镇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按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时政类”、“历史传说故事类”和“红色歌谣类”等。入选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陕西省镇巴县申报的“镇巴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85Ⅱ-86。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的发生、发展、消亡的
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
志丹羊皮扇鼓
志丹羊皮扇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志丹县的一种独特的汉族鼓舞艺术,是足以与安塞腰鼓相媲美的陕北鼓乐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是志丹羊皮扇鼓的活跃地。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县的历史源渊流长,可以上朔到宋代。西击属狄,春秋属白狄,三国两晋时属匈奴地,隋属延州地,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志丹县。志丹羊皮扇鼓何时形成,经过了多少年的历史变迁,因缺乏相关的资料及有关文献记载,无法考证。但就其志丹扇鼓在最初的搜集挖掘中,通过走访老艺人、知情人并参照外地经验等有限的资料分析,从它的形成演绎发展变化来看,有一定的历史时段和发展空间。因此形成了一些
白云山道教音乐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音乐之一,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是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双重成份,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
靖边信天游
靖边信天游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靖边地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歌,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曲儿”顺天游。靖边信天游语言质仆,曲调优美感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人们喜爱的的民间音乐形式,因而经久不衰。世代传唱,并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信天游,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田园文化自然交融的最直白、最简洁的表达形式。靖边信天游发祥于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古夏州——靖边—带,并主要流行陕北地区。靖边信天游就是草原游牧文化中的“游”与农耕田园文化中的“天”的自然默契与交融。靖边信天游就是信天而游——即兴演唱,无拘无柬,张口就来。靖边人称信天游是“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歌中所唱的内容都是劳动人民自己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其后通过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而流传至今。黄章乡已确知的蹩鼓表演传承者已达六代之久。洛川蹩鼓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或挎鼓,或持锣、钹(大镲)。击鼓、锣、钹起舞时,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蹉步、拧摆等,场图主要有“白马分鬃”、“蝎子拧尾”、“单骑扑阵”、“四壁合围”、“品字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种造型,在锣鼓齐鸣中左冲右扑,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
弦板腔皮影戏
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最早为一人左手摇“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结子(即蚱板子)的说唱形式,到了清代中叶,艺人们加上了自制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乐伴奏,开始形成了以弦子调为主的【正板调】,并相继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调,使弦板腔开始进入了第一个发展兴盛时期。道光、咸丰年间,礼泉的王秀凯,又以【正板】为基础,创造出【大开板】等多种唱调,乐器又加进了二胡,采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浑厚、清脆、明快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乐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进入班社林立、艺
秦腔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秦腔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的情绪。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渐形成了商丹路和镇柞路两大流派。商丹路花鼓又被称为北路花鼓,它以关中语系为主,杂以当地土语,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镇柞路花鼓又被称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语系为主,掺用本地土语,曲调高亢洪亮,欢快明朗。商洛花鼓由花鼓子、八岔子、大筒子三种曲调构成。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
华阴素鼓
华阴素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华阴素鼓是陕西省华阴市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活跃在华阴卫峪乡双泉村一带。华阴素鼓素来源于先民们的狩猎活动和部旅格斗情状的意写,因而其表演程式的形象性、情节性和摹拟性都比较明显。华阴三河口附近的泉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不但唱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老腔,还打出了撼天动地的“素鼓”。素鼓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的发端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初启的四五千年以前,属于一种用于祈祷兼自娱功能的傩舞类型,因其年代悠久,称为“素鼓”。素鼓的“素”含有本、始之意。它的表现形式是群体鼓舞,从其表演意象来看,极类似于先民们的狞猎动作,可见它的产生与渔猎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必
商洛道情戏
商洛道情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的民间戏曲形式,有千余年的历史渊源,扎根于民间,与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商洛市位于陕西东南部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以境内商山洛水而得名,地处秦头楚尾,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风土人情兼北方粗旷,融南方灵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格。上世纪50年代,商洛道情兴起,商洛道情起源于我国道教化缘时的诵经调,是陕西道情的始祖,现广泛流传于商洛镇安、柞水、山阳、商州、丹凤、洛南、商南等城镇乡村。商洛道情戏起源于我国唐代道教道士说唱情理之曲调,自唐代以来即开始广为流传,经过长期演变,逐渐成长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剧种,明崇祯年间,白米虫曾到
九曲黄河阵
气象万千的黄河奔流到黄土高原,弯了大大的一个弯,圣贤们就在这大弯里留下了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谁留下的?有人说是《封神演义》中云霄、琼霄、碧霄摆下的黄河阵;有人说是姜子牙摆的军事阵图演化来的;还有人说九曲是元始天尊的太极图,普及到正月社火活动中,演绎成九曲黄河阵了。黄土地上,转九曲是最出彩的一出戏。传说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八十老转了九曲都可以活到九十九,所以一到时间,十里八村,芳邻远亲都赶来转九曲来了。春节社火活动中,庄稼人在平坦的地上布下九曲黄河阵。九曲设九门,九个城池合成一个大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有人说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的九门象征了东、南、西、北、中、日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1760年(清乾隆25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
合阳撂锣
合阳撂锣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活跃于陕西省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人等村庄,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第二批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撂锣随着鼓点把锣抛至上方而得名,合阳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围鼓摆成三层圆圈绕转表演。场地表演结束后,俗称“落场子”,庙会的主事或主家向社火队敬烟、送酒热情款待,或馈赠礼品、红包以表酬谢。表演时,
勉县五节龙
勉县五节龙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勉县新铺镇新铺湾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勉县五节龙分三种,即草把五节龙、灯火五节龙、彩色五节龙。勉县五节龙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活,潇洒自如。既可单龙独舞,亦可群龙组合演出,受场地限制较少。勉县五节龙表演技术独特,是中华龙舞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勉县五节龙属民间舞蹈类社火节目,勉县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每节之间以彩绘布面覆裹。除龙头由单人执掌表演外,其余两人各持两节。表演时既可以单龙表现精致灵动之美亦可多条龙组合表现排山倒海之势。通常以一青一黄两条龙配合,在打击乐伴奏下演出。勉县五节龙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