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民俗文化
石家庄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特产
石家庄
河北省
井陉县
栾城县
平山县
灵寿县
正定县
赵县
赞皇
行唐
藁城
晋州市
辛集市
鹿泉
深泽县
新乐市
高邑县
元氏
桥西区
无极县
长安区
桥东区
新华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石家庄旅游景点
石家庄十大景点
石家庄地名网
石家庄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平山坠子戏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溯其源头为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平原县遭遇旱灾,民不聊生,盲人坠子艺人董梦清说书讨饭来到平山,寄栖在树石村,依靠走乡串村说书谋生,他的演艺形式是一人连
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工艺
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技艺渊起于元朝末年,古时称之为“胡饼”。据《明史》记载,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军师刘伯温见士兵们出征时饮食不便,于是按周易命理五行之说,自制了胡饼给士兵吃,士兵们食后欢欣鼓舞,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刘氏胡饼也因此在当时极富盛名。刘氏后人从明朝起制饼至今已有数百年。清光绪年间第17代传人刘季造在祖传工艺和配料上结合百家之长,完善了刘氏酥饼的口味,并逐渐形成用煸炒后的五仁馅料中加入蛋黄等原料,秘制而成。新中国成立后,刘振海先生继承祖辈技艺,重现了五仁蛋黄皮月饼工艺。如今,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享誉盛名的美食佳品。刘氏祖先根据周易命理五行之说“金、
罗庄打铁火
罗庄村座落于太行山东麓的绵河中下游西岸,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镇辖区,与县城驻地微水隔河相望。相传,罗庄村始建于唐代早期,因隋代义军大将罗世义葬于此地而得名。罗庄打铁火始创于300多年前。据尹氏老艺人讲,他爷爷15岁到山西给一家铸锅作坊当童工,在劳作期间常把废铁水倾倒山下,发现铁水碰到灌木丛上火花四溅非常好看好玩。后来,他把熔化铁水的技艺带回罗庄,同伙伴们研究出“棍舀棒打”的表演技艺,每年正月十九组织人们打铁火玩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久而久之,打铁火演变成罗庄庙会必不可少的烟火艺术。这种独特的烟火艺术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罗庄打铁火的传统操作技艺比较繁琐复杂,大致分为“炼火”和“打火”
西王庄丝弦
流传于平山县小觉镇西王庄村一带,富有平山地域特色的丝弦戏,是石家庄丝弦中路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庄丝弦在艺术表现、唱腔和剧目传承上均有特色。石家庄丝弦于明代诞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在民间逐渐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周围的为中路丝弦。清末民初时,丝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戏班,十分活跃。之后,经过多年的剧种交流、吸收、融合与发展,流传于平山的丝弦戏逐渐显现自己的地域特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著名丝弦艺人“平山红”封广亭开创了“封派”唱腔,推动了丝弦艺术的创新发展,对丝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广亭曾在家乡平山县及石家庄周边多地授徒传
正定春节大庙会
古城正定,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古文化的组成部分——庙会文化在正定早就闻名遐迩。具有浓浓民俗色彩的正定春节大庙会是古城正定的一大文化品牌,截止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春节大庙会,辐射广、影响大,为众多城乡居民接受和喜爱。其主会场设在隆兴寺、荣国府、赵云庙、开元寺及其周边主要街道。庙会期间,不仅对以上四处文物旅游景点实行统一优惠门票,各个景点均举行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表演。隆兴寺内帝王礼佛盛典再现了康熙皇帝敕建隆兴寺、亲赐匾额、礼拜大佛的盛大场景。千手千眼观音表演是由导游科十位年轻的姑娘表演的,旋律优美,舞蹈动人,演绎了千手千眼观音的神韵。另外,隆兴寺大悲阁前的佛乐吹奏表演;大悲阁东侧 撞响吉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也借着歌谣而流传更为广泛。赵州桥的传说已深深扎根赵州大地,几乎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讲述它的传说,并随口吟唱几句众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故事,表达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赵州桥的传说是对民众
井陉朝阳寺庙会
朝阳寺位于井陉县城西北,毗邻矿区,平涉路微矿段穿村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久负盛名。朝阳寺庙会是东南正村具有悠久历史的庙会,因时代变迁渐趋衰弱。2003年后在朝阳寺住持一醒法师的组织引领下,庙会规模越办越大,场面隆重壮观,影响深远,波及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朝阳寺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正式开始,首先是隆重的迎请五台山各寺院高僧大德的仪式。迎请之时,钟鼓齐鸣,佛号悠悠,幢幡伞盖,甚是威仪,犹如皇帝出行,蔚为壮观,把人引领入佛国妙景之中。队伍最前面朝阳寺僧人双手托香盘引路,伞下端高僧大德,仪表端庄,众僧人及众居士或手捧鲜花,或高举幢幡紧随其后,文艺团体在两旁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迎请仪
新乐伏羲台庙会
河北省新乐市,古称新市,地处华北平原。相传远古时期,人类始祖伏羲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新乐市区向北两公里,有一个何家庄,现存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伏羲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何家庄这座普普通通的北方乡村就会突然变得格外热闹起来。来自四邻八乡的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聚集到这里,参加为期四、五天的庙会,焚香祭祀,避祸托福。这个习俗在当地由来已久。这究竟是个什么日子呢?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诞辰日,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村里就会举办庙会和各种庆祝活动,向伏羲表达敬意,祈求幸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的传统节日三月十八庙会,据说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上千年。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座古代的高台建筑在节日的喧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现已经形成以河北石家庄为中心、向全国20余个省市地区传播辐射的局面。中医络病诊疗方法是伴随着对经脉(络)的认识而发现并发展的,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原始人群已对人体和经脉(络)有了最初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阐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法则,为中医络病诊疗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概念和脉络病机,专篇论述多种络脉病变,首开辛温通络、虫药通络用药之先河,“络病证治”微露端倪。清代医家叶天士进一步
药囊防病法(苍香玉屏袋)
苍香玉屏袋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原中医院院长武小妮主任医师根据祖上几代密传之方(接传时叫香袋),经查阅大量资料,又进行药物筛选,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验、改进、创新的中医疗法。经省专家定名为“苍香玉屏袋”,用以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不良。“苍香玉屏袋”药物组成,系根据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运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进行选方遣药,既考虑疾病的表现,又考虑疾病的本质,重点放在“防”字上,方药具有疏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开窍醒神、芳香泻浊、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抑制感冒细菌病毒的作用、疗效全面,对上呼吸感染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攻势,达到防治效果。“苍香玉屏袋”由纯中药制成
温塘桃花浴
“温塘桃花浴”是起源并流传于平山县温塘镇温塘村一带,以温泉水为载体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是洗桃花水的最好时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往温塘沐浴“桃花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洗去一冬的秽物,迎接崭新的春天,形成一年一度的温塘“桃花浴”民俗。“桃花浴”期间,各地村民纷纷到汉武帝庙上香祈福,有镇村主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各种展览以及来自县内外的各种民俗活动纷纷上演,如民间歌舞、抬皇杠、拉花、渔家乐、武高跷、霸王鞭等。“桃花浴”时节,青年男女举办婚事的也特别多,在新郎新娘洞房中婚床正上方都贴有“桃花女在此”几个字,以示吉庆祥和。整个温塘“桃花浴”民俗节庆活动持续一月有余。温塘桃花浴
龙狮道具制作技艺
正定龙狮道具制作技艺由来已久,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自古正定为路、郡、府、县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显赫,经济文化繁荣,正定龙狮道具制作中心,为手工作坊式经济运行模式,多年来一直是买家口碑相互传颂,争取回头老客户的自产自销的营销模式,自此正定的龙狮道具制作作坊名声远扬,在老一辈的龙狮玩家中孰知。作为“北狮”的代表沧州舞狮的道具就是来自于此,据正定文史资料、县志等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传入新城铺、八方等村,表演时两人合作,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身,另一人执绣球引逗......”《古常山郡新志》记载:“正定府各县民间组织:五、杂技会,舞龙舞狮等以娱乐健身为宗旨。”这些材料反映了正定一代舞龙
于家石头建筑技艺
井陉于家石头建筑技艺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石头村民五百年来世代传承的独特的太行山区石头建筑艺术。于家石头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全村一色青石建筑,一律就地取材,一刬农家手艺,一派古村风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主要建筑特征:一是融合南北的建筑特色并自成一家,风格独特。二是石头村完全不同于其他风雨飘摇的古村镇,历经沧桑却越发清晰明亮。三是选址讲究,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七华里,全部用石头铺砌,虽是村庄建制却俨然一座天然城池,四面环山四面有门,国内罕见。四是石券窑洞无梁无柱、墙宽顶厚、冬暖夏凉,便于居住。五是以石蓄水,以石为居,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
平山王母祭典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本土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形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传说,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西汉时,汉武帝听说王母的故事后,曾“谒王母于此(王母村),饮以琼浆,奏以霓裳,修建王母阁于其(仙台山)上,后人于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明清两代《平山县志》对汉武帝拜谒王母并建王母阁一事均有记载。之后,王母阁香火日盛,遂在王母村一带形成了王母祭典习俗。王母阁影响很大,县邑内外参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
高邑水潼仙姑庙会
高邑县西马闲村是千年古村,旧时西马闲村称“老姑马闲”,该村座落在高邑县城西北9公里处,地势平坦,民风淳朴,农耕为主,物产丰富,风多雨少。水潼仙姑庙古建筑位于西马闲村西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俗称老姑庙,据《高邑县志》和庙前碑文记载,金大定二年(即公元1162元)马闲村有一少女,年芳一十六岁,名叫李霞,清明日荡秋千,忽大风吹至赞皇孤山顶古石台之左侧立化焉,视衽(睡席)上有赤书“水潼”二字,归于家祀之,因此事影响较大,县官即报府官,府官报请朝廷,后金世祖完颜雍敕封李霞恩号为“水潼仙姑”,碑文中称其为“总司圣母”,为司雨大神。“水潼仙姑”因其在家辈份较高,故本村村民称其为“老
东岳祭典
井陉东岳庙文化节,是古邑历史上最早的庙会文化节之一,以其形式独特享誉驰名,形成了集信仰、商贸、娱乐于一身、历岁久远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的是“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鼓乐队、吹唱班开道,善男信女、众香会随轿前行,社火演员身着彩衣,勾画脸谱,边走边演,护卫着整个出巡队伍;拉花、秧歌、竹马、战鼓、高跷各展技艺,队伍绵延数里,巡游五村,普渡众生!所到之处,群众争相围观,广结善缘。形成了仰天俯地、迎福纳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井陉东岳庙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境内的石桥头村。该村现有280户,907口人,耕地700余亩。据县志记载,在东汉时已有此村,原名“古辛庄”,后因宋元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青廉村最早铸青铜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学艺不详。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15岁时跟父亲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20余岁就掌握了老爷爷的全部技术。王三妮的父亲王吉忠19岁跟其父王拴柱学铸铜手艺,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产队劳动而放弃了铸造铜器。为不使祖辈的铸铜工艺失传,同在生产队工作的王三妮开始自己筑炉化铜、和泥打型学习铸造铜器,并把父亲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记在了心里,以待研究发展。改革开放后,父亲去世了,王三妮在自家庭院内垒起了化铜的炉子进行铜器铸造。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主要分雕刻腊型、涂壳制范、脱腊、烧烤型壳、化铜浇铸、清砂、打磨、抛
无极剪纸
无极剪纸简介 无极县地处冀中平原,西倚太行,南临滹沱,北望京畿,古时称苦陉、毋极,唐朝之后定名无极。自古以来,无极农耕兴旺,物流畅通,商贸繁荣,外地文化也随之流传。 无极剪纸源于清末民初,当地很早就有每逢佳节或喜庆之日在窗纸贴窗花的习俗,风格受山西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影响,后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剪纸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古朴大方,纯真完美,作品大多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被赋予时代特色。 无极剪纸造型丰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在冀中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人民的审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
辛集农民画
辛集农民画 遗产编号:1—2—8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石家庄辛集市 遗产级别: 省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辛集农民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有画、绣、剪、编等,民间传统。五十年代,以壁画为主要形式的束鹿农民画,清新质朴,范围广泛,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河北束鹿县壁画选》和《诗洋画海金束鹿》两本画册。1959年束鹿县农民画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六、七十年代,农民画发展趋向文雅工细,注意造形,曾出版《河北束鹿群众业余画选》;。改革开放以来,辛集农民画这支画苑奇葩更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彩,耿占雄、王小俊、胡双月、刘
元氏抬花杠
元氏东正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以舞者肩抬三皇姑圣像《过驾》而得名,是旧时苍岩山庙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自娱性的广场舞蹈。东正花杠源远流长,几经兴衰。花杠的传承主要依靠杠会的形式。据目前存于东正村村民郭青海的《花杠记录》载,道光二年(1816年)东正村秀才齐玉振曾重建杠会,声势浩大,名闻遐迩。1989年,东张民间老艺人郭吉书等再建杠会,人员发展至一百余人。东正花杠目前主要分布在元氏县东张乡的11个村,涉及整个元氏县及苍岩山周围村落。抬花杠的动作特点是:挺胸蹶臀腰为轴,骑马蹲裆刚带柔,甩臂晃头随杠颤,脚步轻挪身带扭,风趣活泼幅度大,大驾小驾它领头。《过驾》时,花杠处于领队地位,一付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