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民俗文化
梅州市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特产
梅州市
广东省
丰顺县
蕉岭县
大埔县
兴宁市
五华县
梅县区
梅江区
平远县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梅州市旅游景点
梅州市十大景点
梅州市地名网
梅州市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1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
五华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主要分布在五华区域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五华县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遍及村村寨寨,现已83岁的竹马舞传人李宗强,谈起竹马舞即手舞足蹈,他的家庭竹马舞演出队很受百姓欢迎。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有竹马、舆车、浪伞、唢呐、彩扇和鱼、鸡、鹅、兔等饰物。角色众多,有竹马郎、竹马娘、有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近年来,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五华竹马舞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的竹马舞,热情奔放,诙谐风趣,以人唱灯
莲池舞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兴宁市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力,减轻对死者的哀思。同时,莲池舞还具有劝善惩恶,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的功能,阐发佛家的教义。莲池舞源于佛经《目莲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莲为救母亲脱离地狱(莲池
铙钹花
《铙花》是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源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而“铙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铙花”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付重约1公斤、直径约40厘米的大铜作为表演道具,以有趣多变的技巧表演流传,深受梅州民众欢迎。“铙花”表演时,通常由一个僧(尼)持上场表演,三、四个僧(尼)边上鼓乐伴奏,表演的花样套式主要有:单转、双转、
客家山歌剧(梅州)
客家山歌剧是地方戏曲剧种,已入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客家山歌剧由“线吊戏”(提线木偶剧)的“丑戏”发展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发轫于清中叶,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以梅州为主要基地,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海内、外广大客家聚居地,拥有上亿基本观众,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戏。客家山歌剧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客家山歌剧的文学剧本用客家语言使用习惯写成。唱词以客家山歌的基本格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末尾—字押韵)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基本格式,依塑造人物、渲染情节的需要,吸收戏曲唱段的手法发展而成具有长短句和大段唱腔的格式,多双关、比喻佳句。台词多为生活村言俚语,富有哲理与情趣,生活气息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简介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是豆类制品中的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制作工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几百年来客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磨豆腐”是客家人制作豆类制品的传统工艺,具有1000多年历史,也可以说有客家人就有“磨豆腐”的制作工艺。然而,据《兴宁杨氏族谱》记载和传承人梅清(现年81岁)讲,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工艺源于明嘉靖年间,杨氏86世靖公所创造流传,至清乾隆年间制成现在样子的包子豆腐。清末民初盛行于兴宁北半县,代代相传,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特别鲜甜、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
打莲池(蕉岭莲池舞)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兴宁市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办,减轻对死者的哀思。同时,《莲池舞》还具有劝善惩恶、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的功能,阐发了佛教的道义。《莲池舞》源于佛经《目莲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莲为救
五华采茶戏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属广东省梅州市辖。全县有16个镇,411个行政村,3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五华采茶戏,亦被誉为粤东采茶戏。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通俗易懂。采茶戏的音乐唱腔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创新,运用板腔体为主表现形式,借鉴合唱、伴唱,吸收时代音调,以高音二胡为主奏乐器,伴奏还有扬琴、琵琶、高
梅江五句板
“五句板”也称“乞食歌”“叫化歌”,多由沿门乞讨的乞丐、盲人传唱,是梅州客家传统曲艺项目。一般由七言、五句组成,押韵在一、二、四、五句,每首用“尾驳尾”的修辞手法串联起来,通常有演唱者手执竹板、击节伴奏。五句板腔调属说唱体,节奏型强,有平板、拖板、欢板、吊腔、叠板、哭板、怒板、骂板等多种。五句板适用于长篇叙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万里寻夫》等,每篇多至一二百首。演唱者在演唱时,“进进出出”不断变换角色,故善唱者至悲哀处往往催人泪下,激昂处令人振奋。五句板散篇通常只唱不说,也不转韵,一唱到底,一韵到底。但篇幅长的,特别是传本,一般都有夹白。夹白多属即兴加播或“放葱花”,老传本的夹白多是
茶阳花环龙
茶阳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软腰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软腰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全国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的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独
光德陶瓷烧制技艺
光德镇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办厂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光德镇主要陶瓷种类有:(一)仿古瓷,主要产品有:青花花瓶、花篮瓶、古凳;(二)工艺瓷,主要产品有:青花四角花瓶、蒜头瓶、天珠瓶、各种造型果盘、笔筒、笔架;(三)日用瓷,主要产品有:杯、盘、碗、碟、匙、茶具、花盆、鱼缸、烟灰盅等。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具体可分为四大工序:(一)是采集瓷土、拌泥、拌浆釉,这道工序又可具体分为、采瓷土、放车碓、踏泥、洗泥、干泥、洗浆釉;(二)是拉胚成型,
兴宁上灯习俗
兴宁赏灯,又称元宵节,属客家民间习俗,是兴宁市民间的重要节日,它与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白天亲朋聚会,共吃汤圆,夜晚观赏彩灯,出门赏月,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日那天,而是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元宵节期间热烈庆祝,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兴宁赏灯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花
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项目简介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嘉应州志]中的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说明客家娘酒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客家人是一群特殊的名居,古代因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规模由中原迁居到南方各地,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自己独特品质的客家文化和风俗习惯,客家特色的酒文化延续了中原酒文化的特性,又加上了客家的元素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娘酒是客家饮食文化和酿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已经成为梅县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品,影响和贯穿了勤劳善良的客家
龙舞(青溪黑蛟龙灯舞)
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后,江姓村民只好放弃开发新家园的打算。潜居虎头沙村后矮子岌山深涧- 的黑蛟闻知江姓叔侄的悲惨遭遇后,怒火燃起,为了替当地民众谋取幸福,毅然出涧,横渡汀江,灭瘴气,驱虎狼,替天行道,造福黎民百姓。此后,
锣花舞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成了“锣花舞”独特的表现形式。“锣花舞”传入五华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间安神、安龙、转火、庙会、祠堂拜祭都会请来“锣花舞”艺人来做“奉朝”法事,以祈求平安、财丁兴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消灾除难。
梅县竹板歌
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因说旧时说唱艺人沿街乞讨,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刚开始以走村串户的卖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唱堂会,文化公园定点说唱,解放后由文化部门组织艺人进行加工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客家的文化艺术品种。竹板歌又称“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称“乞食歌”、“叫化歌”。建国后才改称为“五句板”“竹板歌”。说唱艺人手执四块用苗竹精制的竹板,每块两指宽六寸长,其中一块有锯齿,是五句板说唱的主要伴奏工具。后来还加上胡铉和秦琴。每条歌曲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唱腔比较固定简单。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特点,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表演朴实,历来为群众
蕉岭竹板歌
竹板歌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喜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前较为多见的是民间艺人手持竹板,穿街走村,演唱杂歌或长篇,以艺乞讨营生,故又称教化歌。竹板歌表演朴实,通俗易懂,唱腔固定简单,音域宽广,语言风趣,形象生动,或悲或喜,或说或唱,灵活多样。唱本有杂篇和长
长乐烧酒制作工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得名于公元1071年宋朝长乐县之设置,迄今已有逾千年历史。明代五华(旧称长乐)各乡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但在众多的烧酒品种中,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据清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在岐岭太平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包括浸米、焖饭、摊凉、落种、拌匀、落瓮、转碗、接水、翻醅、封醅、发酵、蒸馏、窖藏、勾调等,每道工序缺一不可,而且制酒过程中选用优质稻米为原料、采用自制特种饼曲为糖化发酵剂、汲取粤东名山玳瑁山穿
下坝迎灯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欠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前面的年份不读)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由于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