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民俗文化
邯郸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特产
邯郸
河北省
涉县
魏县
武安
丛台区
大名县
永年
曲周县
广平县
邯山区
磁县
临漳县
邱县
成安县
鸡泽县
馆陶县
肥乡
复兴区
峰峰矿区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邯郸旅游景点
邯郸十大景点
邯郸地名网
邯郸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永年太和堂
太和堂位于永年县广府老城西大街中段路南,历史上占地面积约三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国著名的中华医药老字号,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两进院落,建筑为明柱外廊式,拱形门窗,临街建筑仍为药号,院内种薄荷等药材,仍然从事着中药的经营。太和堂老字号药店创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主人为河南陈家沟人陈氏。陈氏为中医世家,选中了永年广府一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此开堂设店,代代悉心经营。到清朝末年,已经闻名遐迩,和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是中国北方有名的著名医药老字号。太和堂以制造经营中药药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传家秘方,约有上千种,膏、丸、散、丹等品牌药400多种。如:陈氏壮骨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夏朝时为观户国,战国时为魏武候别都,秦始皇时名刺蒲,属邯郸东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置魏县,沿袭至今。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魏县土纺土织业得到了发展,用土布做成的衣服、被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用品。魏县土纺土织业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期达到鼎盛时期,全县农村家家备有纺车、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纺花织布。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繁杂,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决定土纺土织布条格、花
磁县怀调
磁县地处河北省的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门。磁县怀调是一个古老的板腔体剧种,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最初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被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且符合一定的曲调。磁县怀调剧目以古装戏为主,当地人称“红黑脸戏”,传统剧目有《棘阳关》、《摘盔缨》、《便宜行事虎头牌》等。剧目上多反映忠奸斗争,将帅保边,政治色彩很浓。怀调是以弹拨乐器为主奏乐器的剧种,其调式是1=D,主旋律徘徊在三度和小三度之间,音域显得狭窄。唱腔呈现平直,特别是高音区的使用,至今突破不够。磁县怀调的唱腔板式有十几种,如[慢板]、[流水
琅矿活帷子
琅矿村位于武安市西部山区,隶属武安市冶陶镇所辖,距武安市30公里、冶陶镇2.5公里。国土面积5000余亩,1400亩耕地。人口900余人。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勤劳善良的琅矿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许多体现人类文明的民间艺术,其中“琅矿活帷子”最为著名。琅矿活帷子戏究竟生于哪年,盛于何代,史书县志上并无确切的记载,传说是元朝末年就传入了琅矿村。模仿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使琅矿活帷子日臻成熟精美。琅矿帷子戏是模仿古代帝王出巡的仪仗队而编排的。一般的帷子戏都是由演员手擎帷子杆,靠队列变换完成艺术形式的,而琅矿的帷子杆有三四
成安落子
成安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临近鲁、豫、晋三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成安戏剧事业迅速发展,极早走向繁荣。县内流行剧种颇多,有豫剧、曲剧、平调、怀调、京剧、四股弦等十余种,而在群众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本地落子腔。这是流行在成安,并广泛传播于临漳、魏县、广平、肥乡、邯郸一带的地方戏剧种类。成安落子曲调比较简单,易唱易学,很为农民群众喜爱。成安落子也叫成安乐子,属沙东落子体系,与武安落子是一脉相承的。据史料记载:流行于冀南的落子红,有两大流派,以邯郸为中心,古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也叫沙西落子,古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成安落子以豫北梆子腔为基础,又取平调、怀调优秀唱腔为基本韵律,吸取河北梆子打击乐高亢嘹亮的特点
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馆陶地处黄河下游,自古就有发达的制陶业,属典型龙山文化系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馆陶黑陶已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现世人面前。它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馆陶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黄河古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几十道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而成。它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全部是手工,且
邯郸梅花拳
梅花拳创始人相传为收元老祖,第二代张三省。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邹宏义祖籍北直隶顺德府,曾读书数载,看到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得到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创立了独特拳派梅花拳。它动作朴实大方,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攻击制胜实战功效,成为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拳种,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文武双修的独特拳派。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有桩上梅花拳和落地梅花拳之分。其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九宫桩、八卦桩、108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小势、拗势、败势等五种套路,无一定形,其招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
卢式太极拳
广平县卢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界一支比较古老的传统太极拳流派,历史悠久,哲理精深,源于道家。清末,卢鸣金大师,吸取众家之长开创此拳,广传于世人。卢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太极哲学原理,运动原理遵循自然界阴阳二气和五行生克变化而运转变化,自然而然,拳架气势磅礴,正气浩然,要求行功走架自始至终连绵不断,敛神收心,稳意养气,阴阳互会。三意连,四梢齐,六节正,圈圈为母,遭遭为主,松柔缠绕,上下相随,内外相照,形神合一,周身一家,形似游龙,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站如山岳动如雷霆,轻柔似杨柳拂风,沉重似霹雳当空,全身松静自如,与天地大自然融汇一体。用意不用力,“意大撒意满天下”,“处处生有意境,着着贯注
跑竹马
肥乡县高庄村位于县城西北两公里处,309国道依村而过,余公河曾流经村西,交通便利;该村历史悠久,明代建村,清末曾经出过秀才赵璧臣、武术名家宋老冒;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才使得高庄跑竹马艺术绵延不绝、传承至今。高庄跑竹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村中长者介绍,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战乱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匆忙逃往西安。等战事平息后回驾北京时途经邯郸。为讨好慈禧,沿途各县官吏大力组织民间文艺活动,迎接圣驾。肥乡知县杨瑞光责成高庄艺人王凤鸣在跑旱船、拉太平车的基础上,改为形式新颖、内容别致的跑竹马艺术,至今已百年有余。高庄村跑竹马艺术属传统舞蹈范畴,所用道具是用竹蔑扎制骨架,用纸褙糊成马头、马身,马
成安坠子戏
成安县姜营村位于成安县城东南方向,属漳河店镇所辖。该村“邯郸青年坠子剧团”是一个很有影响,曲艺团体。该团最早奠基艺人为田文青(艺名田园周)。15岁时在魏县马村跟一个叫“老有的”艺人学艺,后来,自己组班在成安、魏县、大名、肥乡、临漳等地演出。成安坠子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艺术特点和清晰的传承关系,是成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剧主要由演员、乐队、舞台组成。主要演出剧种为河南坠子和洛阳曲子,说唱兼有。行当也分生、旦、净、末、丑。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破孟州》、《金球记》、《包公案》、《刘公案》等。成安坠子剧是传承方式主要为家传,但不是单纯的“家庭式”组合,演员除家庭成员外,还外聘了家庭外有成就的演
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为侯村镇堤上村独有,这里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陈玉陛的故里。曲周柳子腔属弦索腔系,属柳腔的一个派别,伴奏所用的主要乐器高音四胡和中音四胡,伴奏时所形成的旋律一高一低,奏出之声象五、六月大雨之后出洞的青蛙(土语称-)的叫声,所以人们戏称柳子腔为“-嗡”。民国初年,因此名欠雅,更为“柳子腔”。剧情内容往往以家庭为中心,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邻里之间的恩恩怨怨,宣传道德伦理,对人们进行惩恶扬善的感化。演群众身边的事,说群众想说的话,抒群众心里的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极易激起观众的共鸣。演悲剧时,观众往往痛哭流涕,演喜剧
曲周皮影戏
曲周皮影戏是曲周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主要分布在安寨镇北赵林村周围。曲周皮影清末传入,民国初期一度鼎盛名声大振,倍受群众青睐,应邀演出不断,演出剧目多达三十种。二十世纪末,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逐步冷落濒危。曲周皮影影人采用牛皮制作,先在熟好的牛皮上绘图,然后刻制、上色、桐油油制而成,具有造型粗犷有力、生动活泼、色彩逼真、投影效果良好、操作灵活等特点。曲周皮影戏唱腔采用南调,唱腔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造型丰富,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曲周皮影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笙、板鼓、锣、钹、手锣、战鼓、梆子等。曲周皮影戏能演凡戏、洞戏,凡戏有《铡美案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近3000年。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158年,演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历史活剧,经司马迁写进《史记》后,形成数百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连同其他与邯郸有关作品和事件的成语典故,共有近2000则,成为邯郸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们具有以下特征和价值:一是数量多,内容丰富。据《邯郸成语典故集》编著者郝在朝先生搜集整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0多则。现在又有研究者说不下2000则。其中直接与邯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也有200则。其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二是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具
丛台扇鼓
在冀南邯郸丛台区,每逢民间庙会,就有以扇鼓舞作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扇鼓的基本鼓点有单点、双点、一花点、半拍击点、小碎子点等。所用曲调以民歌、小曲、地方小唱腔为主,表演形式单人多人均可。表演时,演员手持鼓键、随唱击鼓表演,走唱、坐唱、独唱、对唱因情间用,其台步轻快,造型优美,节奏和谐整齐。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马鞭两种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随舞步节奏边移进边晃动扇鼓,使把上装饰的铜铃发出响声,同时按音响节奏以鞭击鼓,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打
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邯郸市管辖,东距邯郸市100公里。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佛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法事音乐”。佛教音乐进入中国后,吸纳了古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众多因素,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涉县寺庙音乐则是我国佛教音乐的一个分支。据专家考证,涉县寺庙音乐为南宋时期南音南曲,所用乐谱为南宋宋氏乐谱,接近于道教音乐。民国前,由于寺院生存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涉县寺庙音乐乐器齐全,乐曲丰富、传承正常,建国后仍保存完整,文革期间,被列入四旧迷信行列,横遭打击,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善,部分群众的殡葬需要,寺庙音乐班再度复苏出世。但90年代后
肥乡织字土布技艺
肥乡县织字土布分布在旧店乡张庄村,织字土布的前身是手工土织布。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之初。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在全国广泛传播。在明清和建国初期,民间纺织技术十分发达,到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被冷落,多数人不再织布。肥乡县旧店乡张庄村,织字土布一直没有断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织出“福”、“喜喜”单个字体,还能织“蝴蝶”、“灯笼”等图案。起初都用于床单、被褥。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现在织的字体、图案用于室内装饰、手工艺品,把传统的手织布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织字土布是一种抽象化的艺术,把书法样模,贴在织布机卷布轴下,透过经线看到字体样模,按字体串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系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南方艺人路过南阳庄村时身染重病,好心的南阳庄人将其收留,并集资为他治好了病。为报答救命之恩,此人便将自己舞叉技艺传授给了淳朴善良的南阳庄人,取名“傩舞聚英叉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舞叉表演花样繁多,表现形式丰富独特,演绎故事引人入胜。曲周傩舞聚英叉会展演前,击鼓聚英、庙前整队、鸡血祭叉、涂脸扮鬼、排队跑场,程式独特,隆重热烈;表演时,单挑花、双挑花、双抄花、背剑、倒背剑、怀中抱月、单打锣、双打锣、窜叉、手捻花、猫洗脸,挑、抄、背、捧、滚、窜
肥乡冀南四股弦
肥乡四股弦分布在肥乡旧店乡南营村及周边地区,1943年村里成立了四股弦剧团,学员最多时达二、三十人左右。四股弦是板腔体、曲牌体兼有的地方剧种。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声音浑厚,曲调,唱词通俗朴实,诙谐风趣。肥乡四股弦的剧目很多,分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传统剧目有《三进宫》、《打金枝》、《辕门斩子》、《困南唐》等,现代戏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肥乡四股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乐器,且行当齐全。因无任何剧本,学员学戏全靠师傅口传手授代代相传。肥乡四股弦独特的伴奏乐器——大弦,有四股丝弦,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四股弦戏也得名于此。发掘、抢救
魏县冀南四股弦
魏县北皋镇北坡头村,地处邯郸市东南52公里处,位于魏县西南22公里。四股弦源于山东菏泽(曹州)一带,最早以民间的花鼓灯发展而成的。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该剧种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因与河北梆子、京剧同台演出,蟒靠戏(朝代戏)日渐增多,一些表演艺术,唱腔、板式、音乐、脸谱、服装、导具、剧目等
馆陶冀南四股弦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四周与七个县接壤,县治驻南馆陶,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冀南四股弦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已有近200年历史,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冀南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至今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