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
浙江省
上虞
柯桥区
越城区
诸暨
嵊州
新昌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绍兴旅游景点
绍兴十大景点
绍兴地名网
绍兴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接骨伤膏制作技艺(嵊州裘氏)
裘亦海,主治中医师,师承习医,师授熟研歧黄绝技,学成后72年创办崇仁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传承中医中药,采用内外兼治,将炼制的接骨伤膏为嵊州西乡崇仁、北山、甘霖、长乐等地区病人广泛应用临床,得到了群众的好评。87年《嵊县卫生志》对他的艺术做了介绍,医师裘亦海,收治骨伤科病人较多。他的苏丹参、赤芍、生地、独活、白芷、木瓜等38种中药,按比例配方煎熬,制成接骨伤膏,对粉碎性骨折、关节类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后骨痂生长迟缓或骨折不愈合治疗有显著功效 ,属接骨伤膏一绝。1985年骨伤科门诊17950人次。87年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同年当选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90年当选为县第10届人民代表。93年当选为绍兴市第三
棕编
诸暨的棕编集美术、编织、工艺于一体,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浓厚,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价值。诸暨棕编主要有“棕叶编”与“棕皮编”两大类。“棕叶编”,以棕榈树叶编织如蒲兜箩、小畚斗、青壳蛋以及虼蜢、蜻蜓、小青蛇等儿童玩具,逗人喜爱;“棕皮编”以棕皮及以棕皮抽制成的棕丝(棕毛)编成蓑衣、扫帚、拖鞋等生产、生活用具,其中蓑衣是旧时农民雨雪天干农物不可或缺的雨具。据《光绪诸暨县志·物产志》载:“以棕榈制衣御雨,谓之蓑衣,兼用以作绳、缚帚、切履底,又穿作床绷”。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诸暨概观》载:“山地多种棕,取其棕以制衣,谓之蓑衣,可以御雨。或缚作帚,或穿作绷,用处颇大
骆氏化脓灸
骆氏化脓灸是艾灸直接灸以灸养结合、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此,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渐成为越医的一个重要支脉得以传承和发展。骆氏化脓灸始于绍兴马山镇尚巷村骆氏第十二世世祖骆大宝(1827-1888),至今已传七代近二百年。其中-传人骆大三授徒数十人,是首批“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首批“绍兴市二十六位名老中医”之一。骆氏后人历代衣钵相传,在绍兴城乡多处坐诊行医,服务百姓,造福乡里,影响遍及绍兴及周边区域。骆氏化脓灸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因证施灸,因人选艾炷大小虚实,因病定穴,在
王充的故事
王充(27~约97),字仲任。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祖上曾因军功受封,后失封爵,以农桑为业。祖父名汛,受豪族欺凌,“举家担载,就安会稽”,汛“留钱塘县(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充父名诵,因与豪门结怨,迁居上虞。充“为小儿,不好狎侮”,“八岁授《论语》、《尚书》,日诵千字”。及长,以孝闻名乡里,被送到京城洛阳太学学习,曾师事班彪。做过郡功曹、治中等小官。王充办事认真,有自己的政见,常与当政者不合,终致离职家居,闭门谢客,潜心著述。汉章帝时,会稽郡太守谢夷吾上 书推荐王充之才:“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充因病不行。王充一
礼户元宵棚灯会
岭北镇礼户村迎棚灯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每逢闰年的元宵节皆迎棚灯。诸暨风俗各地元宵节以舞龙居多,唯岭北镇礼户村只迎棚灯不舞龙。据说礼户村地形酷似“燕窝”,俗传“黄龙蟠燕”为不吉,故礼户村从建村开始从不舞龙,亦不允许别村舞龙队进礼户村。1947年,由于战事连起,村里停止迎灯,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恢复这一活动。礼户棚灯制作以魁星形象为主体。魁星,亦作奎星,俗称文曲星,传说魁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古代汉族民间信仰的神祗所绘神像为魁立鳌头之上,多为读书人奉祀。礼户棚灯的魁星形象就是根据传统说法制成,他站在鳌鱼背上,手执神笔及金印。魁星扎成后,其双眼在未开光钱以红纸封贴,需至正月十四朝拜太公后方能“开
刀画
刀画,即刀笔油画的简称,起源于明末清初,随着近现代油画的兴起,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绘画艺术形式。刀画采用油彩原料,先在油布或纸上涂抹,通过特殊的刀笔在木板、布、纸上有规律地操作,达到理想效果。一般多以山水田园风景为主题,把对自然的爱,融入刀尖。在作画时,采用钢刀为主要作画工具,以推、刮、擦、点、拍等刀法为主,画笔、布和泡沫等工具为辅。创作者先将整个画构思完整后方可作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在油彩未干之前将整个作品完成,在绘制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涂改以保持画面的一致性和画面的整洁度,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流畅明快。刀画构图雄奇,讲究气势,画面质感强烈,用精湛的刀法将西方油画的绚丽色彩、
新昌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戏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后岱山村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根据东茗乡后岱山村民间老艺人王志求(1928-2011)介绍,民国初年,东茗乡里白岩村民间艺人吕木火学成布袋木偶表演技艺后,带领儿子吕庆南及同乡人吕宏波、吕根标、王志求、王相如、赵洽波等六、七人结社行艺,表演布袋木偶,曾经红极一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剧团解体、演员分流,布袋木偶表演艺术从此销声匿迹。2006年,东茗乡人民政府对消失了40多年的布袋木偶表演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为使“布袋木偶”这一民间艺术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市级“布袋木偶”传承人王秋芹拜村里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为师,正式开始从事布袋木偶表演。亲自动手制作木偶头、戏
绍兴扇艺
绍兴扇艺,是中国扇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它凝聚扇面画、扇面微楷、金银箔铲贴扇等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融合多项传统手工艺精粹,以独特的艺术风范成就绍扇文化,名扬四海,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之瑰宝,是绍兴走向世界的一张艺术名片。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作为扇的装饰而诞生。早在在宋、元时代,团扇画便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绘画时,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传统的扇画图案分为仕女、山水、人物、历史曲故等等,其绘画手法也多种多样,有工笔、写意、烫画、铲贴等等。历史人物、远古传说、经典故事、帝皇将相、山水风景等都是
小京生炒制技艺
小京生,俗称小红毛花生,在新昌可谓家喻户晓,是新昌传统的地方优良品种。种值历史较久,品质特佳。新昌小京生果形美观,多用来炒食,香酥甜醇,风味特佳。同时也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营养丰富。经测定,小京生化生仁含蛋白质27%,脂肪48%,营养价值比鸡蛋、牛奶还高。“常吃小京生,胜过滋补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荤”是新昌农村的一种流行说法。小京生花生还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能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补调气;经常食用对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并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有“长生果”之美称。一直在新昌民间传承的传统的新昌小京生炒制技艺是这样的:先从水极清的江河里淘足米粒般
绍兴螳螂拳
螳螂拳是一种突出技艺性的名拳,有勇猛善战斩钉截铁的狠势。螳螂拳是明末王郎所创,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王郎寄居山东某寺院与主持僧其师兄研习各种拳术,因师兄外出云游,王郎独居寺院无聊闲坐山间丛林中偶见螳螂捕蝉,双爪兼用,悟通它手足并进的特殊动作,又取猴子捕雀快速凌厉之步法,创编了螳螂拳。螳螂拳约一百余年前传入上海“精武体育会”。当时精武体育会正在发扬光大之际,聘请南北各派武林高手传授武艺,总教练是赵连和武师、罗光(钢)玉武师。郦锡祥(字伯康)拜罗光玉为师学艺,回乡探亲时又将螳螂拳技法传授给郦锡槎父子俩。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
拳棒(全堂拳棒)
铁崖故里全堂村隶属三贤故里枫桥古镇,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尚武之风承传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杨氏祖先中历代武将迭出,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随后瓜瓞绵绵,世代传承。民国1914年成立永兴会,会员多达200余人,永兴会活动频繁,会员武艺精湛,至今尚传诵民间。全堂国术团成立于1945年,除文革中断之外,传承至今。全堂国术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后不分姓氏)、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尚武德、扶正祛邪、传承武术、强身健体”为宗旨,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穷尽几十代武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全堂国术门类多样,可分徒手和器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艺人通过看物有形、手随心移,以自然之理去改造自然之物,达到天人合一,题材深广,人物形象生动,但雕群体庞大。其中,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等人有几十件作品获省、全国和国际金奖,有的被国际友人收藏。郑剑夫、吴筱阳、周扬等为代表的根雕艺人传略和作品等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及《中国根雕艺术》、《浙江根艺》等公开发行的杂志刊物。嵊州根雕,从保护生态环境出
绍派伤寒疗法(傅氏疗法)
傅氏伤寒疗法是以“泄、清、透、开、补”辩治五法为手段治疗热症伤寒的传统中医疗法,为绍派伤寒疗法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治疗伤寒症上独树一帜,并被中医界广泛认可,在绍兴西部地区享有盛誉。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热多湿。湿温、暑温、冬温等一类温热病特多,人皆称之为“热症伤寒”。狭义伤寒是因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来势凶险,病程长,预后差,早年多见。傅氏伤寒疗法创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创始人为绍兴湖塘人傅积仁(字馥生)。他自年少时师从本里名医王节庵先生,后在湖塘大桥头开设诊所“养和堂”,悬壶行医。傅积仁治疗伤寒颇有心得,自成一体,令同道叹服。因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求医者门庭若市。后授医于其子傅德政(
绍兴兰花栽培技艺
兰花我是国最古老的名贵花卉之一,它丰姿绰约,超凡脱俗,高雅纯洁,飘香幽远,是一种既高雅、美丽,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因为它清雅含蓄,幽香四溢,数千年来人称“香祖”、“国香”、“空谷佳人”,享有“天下第一香”和美誉。兰花,单纯从一种植物而演变成兰文化,已历经数千年,兰花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四百余年,兰花的栽培史也就是兰文化的发展史,绍兴素有兰乡之称,是中国春兰的故乡,其形成和发展深深扎根在古越这块肥沃土壤里,越王句践在兰渚种兰开创了古越兰文化的先河。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绍兴是越国都城,越王句践被打败后,退居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曾在兰渚山下种植兰草,以迷惑敌人,句践不爱红花爱兰草,终于卓
越谚
绍兴民间谣曲,佳作甚丰。多系旧时民众口头之作,见于范寅《越谚》及《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市歌谣卷》等。按内容分为世态、风土、人情、吉辞、儿歌等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旧时妇女、农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少年儿童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县谚语卷、歌谣卷、故事卷先后编成出版。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圆木制作技艺
圆木制作,是一门专做家用木桶的手工技艺,由于旧时的木桶上加有固定用的箍,所以便被称为“箍桶”,而箍制品也称“圆件”。圆木制作技艺始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以前,不管是城里还是在乡下,人们基本上都是用木制的饭桶、米桶、蒸桶、水桶、面桶、脚桶等。箍桶匠也就应运而生。箍,是箍桶匠的手艺精髓,其技主要在“箍”而不在于“制”。箍桶的工具主要有刨、铲、锯、刀、斧头、铁锤、凿子等多种工具。木料材质以木纹顺直、耐腐蚀、牢固度强的衫木为主。绍兴先民以会稽山为栖息地,这里丘陵叠翠,沃土肥厚,十分有利于衫木的生长,盛产的木材足以解决原材料问题。所以,虽然箍桶业全国都有,但绍兴箍桶业在历
哑目连
上虞民间舞蹈“哑目连”亦称“哑鬼戏”,是一种以手势、身段、武技相结合表演故事情节的哑舞剧。哑目连曾广泛流行于上虞百官、上浦、湖田、叶家埭、南湖、崧厦、章家、陆家、西华、沥东、沥海一带。一般在庙会戏台演出。演出组织称“台上太平会”,与“台下太平会”的调无常相呼应。上虞历来盛行迎神赛会,“哑目连”源于当地祈禳平安的“太平会”民俗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的哑杂剧,与南宋陆游所述绍兴“乡傩”、“村巫”、“村伶”的社日演出一脉相承。《东京梦华录》和清光绪《上虞县志》等文献均有哑目连旧时演出盛况的生动叙述。“哑目连”整个舞蹈内容取材于浙东目连戏中“阎王发牌,拘捉刘氏”,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反映了人民的
绍兴舞狮
舞狮、武术表演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系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有狮子0咬毛皮,依廊柱揩痒或互相亲昵等种种舞蹈动作,温柔体贴,颇有人情味;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行拳一般有大洪拳、小洪拳、乜洪拳,插山十六支、霸王拳、金锁拳、十四支等套路,器械有大刀、单棒、双棒、三节棍、飞响铃叉、单锏、双锏、铜锤、铁拐等枝法;最后表演“狮子叨锈球”,以耍狮者用绣球为诱与狮子搏击、戏谑,促成一个接一个惊险动作,达到0,体现民间舞蹈的精湛、强悍,崇尚武艺的精神,最后以降收狮子等各种舞蹈姿势而收场。整个表演过程伴以打击乐伴奏始终。使用的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钹、目连“嘻头”等,气氛热烈
乌毡帽制作技艺
乌毡帽是水乡绍兴传统的特色生活用品之一。乌毡帽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摺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乌毡帽是古代绍兴人从外地学来的。明朝文学家张岱(山阴人)在《夜航船》一书中说:“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在《快园道古》中记载:会稽人曾石卿作《夜莺儿》“鹅黄蚕茧燕毡帽。”燕,古称“玄乌”。说明乌毡帽至少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于绍兴了。到了清后期,乌毡帽有了更快的发展。在绍兴农村,除了仕、商、学、女人之外,几乎人人都戴乌毡帽。鲁迅先生在以绍兴为背景的许多作品中,写到乌毡帽的就很多。如《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在《阿Q正传》中提到:“阿Q正没有现钱
调无常
“调无常”者。无常有黑白之分,白无常戴白帽,穿白袍,摇破芭蕉扇;黑无常戴黑帽,穿黑袍,持铁索;另有男青年所扮“无常嫂”,戴钗着裙,手执红罗帕,与黑白无常调笑。尚有一小孩扮演小无常“阿领”。“调无常”仅以钹、鼓伴奏,乐声刻板单调,节奏明快。饰演无常者非专业演员,动作、言辞风趣诙谐。调无常,亦称“太平会”、“台下哑鬼会”,流传于旧绍兴府属各县。明、清以来,绍兴各地东岳庙庙会多上演调无常。内容为一支阴间执法队伍,捉住“罪犯”刘氏,令其受惩出丑,以宣扬惩恶扬善的主旨。扮演者15人左右,均画脸谱。扮无常者,头戴高帽,手执破扇,脚着草鞋;扮“牛头马面”者,头套纸糊面罩,上涂具像色彩;饰刘氏者,长发散披,颧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