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特产
台州市
浙江省
温岭市
天台
临海
黄岩
椒江区
三门
仙居
玉环市
路桥区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台州市旅游景点
台州市十大景点
台州市地名网
台州市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济公传说,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等。与济公相关的民俗风物传说也十分丰富。济公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同时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黄沙狮子
新前武术
黄岩新前武术活动源远流长,始于清乾隆五年(1739),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当时有一位身怀武艺,深谙武术之道的游方和尚来到新前定居,并设帐授徒,代代相传。民国时学有成就的有七老本(牟村)、仁标和尚(七里)和方荣(温州人)等人,新前武术自此繁荣。现有黄岩南拳、少林、洪拳、八卦等30多个拳种70多个套路。新前百姓崇武习武之风历来兴盛。习武健身的群众约占人口的25%,其中七里村达到60%,许多家庭三代同堂习武。在新前这片土地上,曾出现了许多武术名师。民国时期牟村的七老本为人急公好义,凭着一身武艺,打抱不平,乐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远近方圆百里享有声誉。其子戴贤江,继承父志,技击功夫上乘,解放前曾任山东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主要品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黄岩翻簧,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据资料查考,由民间竹刻艺人陈尧臣所创。其工艺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雕刻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雕刻题材有人物、花鸟、山水、对联,雅俗共赏。产品以对联、翎筒、朝珠盒、雅扇等为主,是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奖;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中获特别奖。建国以后的六十年代,黄岩翻簧竹雕的生产达到鼎盛。近年来,由于黄岩翻簧工艺工序繁复,经济效益不高,故逐渐丧失生机,濒临消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伴
临海古长城建筑艺术
临海古长城始建于晋,成于唐;北枕龙固,南接巾子。灵江汇永安、始丰之水绕城而过。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独具特色。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势,曲折逶迤,犹如蛟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两山相峙,两水相依,群城群塔,构成古城独特的风格。古城除用于防御外,还兼具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别具一格。城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富。又称“江南古长城”,建造原因是因为为了抗击倭寇而建,每隔一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在长城中端,还有一座“望天台”。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
卵石镶嵌技艺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母亲河永安溪有众多表面光滑,图纹、颜色和形状均不相同的河卵石,仙居古代劳动人民师发自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把卵石运用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深浅相间的石子图案与古民居的建筑色彩非常吻合,在仙居整个古民居的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卵石镶嵌的墙体、门堂和道路也十分科学,不仅起到了美观实用的作用,而且不变型、不变色,方便修理,还起到了坚固、防滑、耐晒与保健等众多作用。仙居的卵石镶嵌可分为墙体卵石镶嵌、门堂卵石镶嵌和道路卵石镶嵌三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卵石镶嵌,其选材十分精细,卵石镶嵌技艺比较复杂,以石子门堂为例,主要工序有选、定、平、画、铺、压、固等七道。卵石的铺法主要有
金漆造像技艺
天台山金漆造像技艺是天台民间艺匠早已应用的一门神秘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台山是佛宗道源发祥地、道教南宗祖庭,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对中外金漆造像艺术曾作出重大贡献。“金漆造像技艺”工艺精湛,是能综合体现出雕塑艺术、金箔工艺、大漆技艺、彩绘等为一体的特种工艺,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公认其为“民族造像艺术之瑰宝”“中华一绝”。自东晋起始,天台山采用金漆造像技艺,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唐宋时期形成金漆造像技艺这一独特手工艺门派,在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唐鉴真大师将天台山的金漆造像技艺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承德外八庙里的五百罗汉像和其它
皤滩盐埠商号和民居建筑艺术
皤滩在历史上曾是一座繁华的古镇,也是台州通向内地的重要河埠。在历史的变迁中,这里遗下了大量的古迹,其中以街道和民宅建筑最有特色,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商业文明的古迹。皤滩古镇的“龙形”古街,是三华里长由鹅卵石铺成的商贸街。整条古街按龙之形状延伸,西为龙头,东为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正好处在五溪汇合点上,溪水如练,满目银粼粼的波光雾气恰似腾龙在云;龙尾处,飞檐马头墙、砖雕牌坊鳞次栉比,特别是那座气势恢弘、高3.5米、宽8米的砖雕坊,门罩上玲珑剔透的一组组龙凤呈祥、麒麟献瑞、鹤鹿祈福以及花卉人物等雕塑,更使龙尾平添了一份灵气和动感,再加上黄澄澄光亮亮的鹅卵石有规则地排列分布,使古街看上去就像是
蓝花布印染技艺
蓝花布印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早在《光绪仙居县志》就有记载。蓝花布印染在汉晋期间就传入浙江仙居,经历唐、宋时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品种花样达200多种,目前已搜集建档的有三十多种,抢救保护花版9种。仙居蓝印花布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一宝,选料独特。布坯为俗称“家机布”的农家自织的土布和俗称为“湖布大布”的机织粗布(湖北产)。面料布质厚重,坚固耐用,用它制成棉被或衣服等越用越软,冬暖夏爽。旧时农家嫁女儿,蓝印花被是必需嫁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蓝花布印染技艺十分独特。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
枧桥鼓制作技艺
中国是鼓的故乡,《诗经》里有“击鼓其镗,踊跃角兵”的记述。《左传》中有“援捋而鼓”的描述。古人祭祀时,“以鼓驱邪”,生活中也有“敲鼓报更”,这些记载便表明,鼓很早便在我国运用,并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枧桥鼓历史久远,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的鼓文化在古城临海的遗存。枧桥村的枧桥鼓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家庭作坊式,并遗存着传婿不传媳、传儿不传女的习俗。枧桥鼓传统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一般一只大鼓需耗时6—7个月,其工艺工序为:一选材,选优质松木、樟木或楝树木,根据鼓的大小,锯成弧度,烘干木材围成鼓身。二选皮,选优质的牛皮或羊皮,放在水塘浸泡,使至脱毛,然后刮刨,至厚薄均匀。三蒙鼓皮,先将皮压在鼓身两端,用棒
温岭工艺草编帽
温岭工艺草编帽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温岭的草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内具代表性的草编工艺帽生产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草编产品有帽、包、垫、片等近千个品种。该公司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有机结合,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公司的工艺草编帽被列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曾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多个奖项。温岭工艺草编帽基本特征:一是能耗低、无污染、绿色环保。工艺草编帽采用纯天然草料制作,编织生产过程与佩戴使用,均无污染。二是既传统
松门白鲞制作技艺
松门白鲞,即生产于松门镇由新鲜大黄鱼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黄鱼鲞。有关黄鱼鲞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阖庐十年(公元前505)。据清人王克恭引《吴地记》记载“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据张聘文《台州府志》载:“松门岛在海中,屿上生松,通小洋,产鱼,曝之为鲞,极为佳品”。明嘉靖《太平县志》载:甲鱼、鲛鱼皮、鱼膘等被列为朝廷岁贡。永乐年间,松门制鲞业益盛,南北渔船、客商皆云集交易。尤其黄鱼鲞、乌贼鲞、虾米、海蜇等品质最优,指为宫廷贡品。据《浙江工商年鉴》载,民国35年,全县(主要在松门)水产加工品中有黄鱼鲞1411.5吨。历史上大黄鱼居浙江四大经
泽国三月三庙会
泽国三月三庙会,亦称迎赛会,历史悠久。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有舅甥俩上京赴考途径泽国惠通庙,偶然发现井水有毒,极力劝说乡民不信,舅舅跳井阻拦,被人拉上来已是全身发黑中毒身亡,外甥见状即昏死在身旁,这天农历三月初三日。当地百姓为纪念周、章二人,改“惠通庙”为“雄镇庙”、塑起黑脸舅舅与红脸外甥奉为周、章二大神。后被封为周、章二大元帅。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泽国镇都举行盛大“迎圣庙会”,据史料载“杂耍、天皇花鼓、莲花、舞花棍、踏地戏、走高桡、千秋扛、立吊梗、- 阁等应有尽有遐迩闻名,不同凡响,迎圣队伍长达数里,为各地迎圣会之最。”因历史原因,自1957年最后一次举行过迎庙会后,停了近半个世纪。自
大奏鼓
大奏鼓是流传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来石塘为半岛偏僻之地,大奏鼓才得以流传下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渐被冷落,文革时期已销声匿迹。1979年初,在我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里箬村的一批老人,重新跳起已消失近二十年的大典鼓。当时,钟永余、陈其盈、陈其胜等人参与挖掘整理,并改名《大奏鼓》上报,后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拍入电视专题片《
远景舞九狮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类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据老辈人说,远景舞九狮是上世纪初传入的,主要是在庙会中舞,解放初土改时尤盛,《温岭县志》亦有记载。舞九狮表演前,先是麒麟嘴喷火焰绕场,以开路、驱散人群和扩大场地。麒麟所喷火焰是用 和木炭粉以一定比例加细铜粉等制成。接着由一人手持棒球,手动球转,引出母狮,八只小狮随后跟上。母狮先作谢礼动作,一般为三鞠躬,然后昂首起舞,圆场,顺三圈,倒三圈,再做猛狮下山,翻滚亲仔等套路。八只小狮你追我赶,时而对戏,时而穿
六份五兽
六份五兽是流行在城北街道六份村一带的一种民间灯舞,它由“麒麟”、“白象”、“独角兽”、“老虎”、“狮子”五种兽灯和两组牌灯及打击乐队组成。一般在春节元宵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举行。六份五兽的造型特别,个体形状大,每一只兽灯身长180厘米——200厘米,而且每一只兽灯都需要两个人来舞。表演的套路是由固定程式和即兴发挥相结合,以走灯、蹦灯、转灯、窜跳、索油索等套路进行。伴奏打击乐曲牌以二唤、龙狮锣鼓为主。六份五兽约有100多年历史,据老辈人讲是在清朝末期从隔壁的长屿传入的,解放初期最红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1999年重新兴起,于2000元旦参加了在市体育馆举办“温岭市新千年曙光节”演出;2002年全市
打镴壶
打镴壶,即指以锡为材料,经熔化、浇板、裁剪、敲打、接缝、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手工制作茶壶、酒壶、尿壶、暖锅、汤婆子及蜡台等镴制器皿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新河等各大集镇。打镴壶历史悠久,在婚嫁、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少不了使用蜡台、酒壶等镴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铝制品、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的面市,镴器逐渐淡出,打镴行业及其制作技艺随之萎缩并接近消失。各种镴壶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一是熔解或合金。用铁锅将锡料或旧的镴壶料熔解,或者再将铝、锡按照不同的比例熔合配成不同的合金,供不同器具之用。二是浇板。将液体状的溶液,通过浇口灌注到两块石棉板的中间,所需的面积及锡板的厚度,由夹在石棉板中间的小绳子决
温岭洞房经
温岭“洞房经”是存在于温岭各地的传统习俗。唱“洞房经”是我国东南地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婚俗文化现象,它与古吴越和百越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洞房经”包括“念傧相”和唱“洞房经”两个部分。整个婚礼仪式都伴随着唱歌这一特定的形式,“唱”与“对唱”贯穿整个婚礼的始终,往往全由男性来完成。在婚礼的初始阶段,有称为“念傧相”的仪式,这种仪式由司仪边唱着仪式歌边进行;而唱“洞房经”则在之后的吃“洞房菜”和闹洞房中进行,内容包括“拜父母亲”、“八仙”、“开锁”、“开门”、“摆十三花”、“抱龙灯”等四十多项仪程。整个仪式内容丰富,持续时间较长。温岭“洞房经”是一种仍具有生命力的婚姻仪式歌,从民俗志和民间文学的研
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四周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还有打开的宝伞与特别夸张的葫芦状宝刹。灯体高度初为12-16米,后来发展到超过20米。整灯由灯脚、灯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