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民俗文化
合肥市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省
>
合肥市特产
合肥市
安徽省
巢湖市
庐江县
长丰县
瑶海区
庐阳区
肥西县
肥东县
包河区
蜀山区
美食小吃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合肥市旅游景点
合肥市十大景点
合肥市地名网
合肥市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历年来,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
纸笺加工技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安徽省合肥市,流传着的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在技术上的延伸和发展,在历史上承载着书法、绘画艺术,并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纸笺加工技艺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需,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传统加工纸的工艺产品主要有: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木板套色水印笺以及绢笺、砑花笺等。粉蜡笺,又称粉蜡宣、五色粉蜡笺、梅花玉版粉蜡笺、描金云龙五色粉蜡笺、描金云龙彩蜡笺等,是源于唐代的
肥东洋蛇灯
洋蛇灯所在区域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厚,民风纯朴。相传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破孩,在一山洞栖息。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蛇神用竹篾成鳞状,外蒙白布,绘鳞,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上下垂直能转的底座上。不论侧旋,还是翻滚,烛心始终朝上,蛇珠亦能上烛转动。出灯时,前面四对牌灯,一对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传统加工纸工艺是我国造纸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造纸发展史上亦具一定地位。既使在现当代,仍然是书法、绘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传统加工纸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需,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传统加工纸的工艺产品主要有: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木板套色水印笺以及绢笺、砑花笺等。巢湖掇英轩近年来致力于一些失传多年的对现今尚有实用价值的传统加工纸名笺进行恢复性的研究生产。1999年成功地将失传多年的传统加工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
庐州土陶烧制技艺
庐州土陶具有传承保护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它将造型艺术、审美艺术融为一体,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庐州土陶传人李宏亮的家族制陶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其曾祖父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和简易的柴窑,烧制出了形态各异的碗、盘、碟、罐、缸等生活土陶制品。随着李家制陶水平的逐步提高,李氏土陶逐渐成为合肥地区颇具影响的一个手工技艺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李宏亮从大学美术系毕业,即成立“野佬陶坊”,潜心研究陶艺。他利用租来的龙窑,专门烧制自己制作的各种创意作品,把庐州土陶制作技艺、题材创意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李宏亮的作品注重造型和装饰的有机结合,揭示泥土的塑性美和表现活力,大胆吸收雕塑、书法,绘画等诸
张氏大洪拳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为主,阳爪多出于腰,阴爪多出于肩,善于撸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绪六年张氏大洪拳第一代宗师张福顺(1856—1933)传授此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合肥张氏大洪拳是由张传正(1916—2001)拳师传入市内,现为合肥市最有影响的门派之一。1980年,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为国献宝,张传正老拳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加了安徽省武术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并主动将师传精习多年的大洪拳献
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牛官堡村人。清末,牛官堡村先后出现两位德艺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翰章,一位是牛洪川,两位大师晚年返乡设馆授徒,最后形成了今天的“牛门洪拳”。牛翰章自幼从家父习武(家父乃清代武举),后又外出拜师,返乡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是从军报国,其后闯荡江湖,威震南北镖局,因德高望重,故乡人都尊称他“牛三教师”。他综合百家之长,自创大洪拳、小洪拳、十路谭腿、青龙手等拳法套路,并在小郢牛、中份牛村形成一个支流。牛洪川乃牛翰章之侄,自幼拜在牛翰章门下,后随慧云大师云游江湖,拜师学艺,练就浑身解数与上乘轻功,据说其人可踏雪无痕、过水无纹,
韩氏阴阳双合拳
相传阴阳双合拳为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武术家杨艺所创,他少时习武,精通少林武当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结合内外家功夫之长,巧妙结合中医经络学与脏腑的连带表里关系,运用肢体运动的牵拉拽引敲击振穴的手法,疏通阴阳八脉十二经络气机实现脏腑阴阳的表里合一,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能力,防治百病。其拳既有少林派的刚猛舒展,又有武当内家的绵柔。整趟拳术始终蕴含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故谓阴阳双合拳。由于该拳养生技击价值很高,故祖师创拳后,立下门规,是谓单传。至第13代时阴阳双合拳传于九华山护院武师尚吉杰。第14代时阴阳双合拳传于著名武术家余化龙,余化龙早年为爱国将领卫立煌军营的武术教头,建国后为安徽省首批武术名家,晚年执
庐州核雕
庐州地区自古有雕刻核雕用于“辟邪”的民俗,清末民初核雕艺人又创造出全国独有的“剔雕”技艺以及山核桃镂空技艺,使得庐州核雕已经从简单的民风民俗上升为雕刻艺术。庐州核雕中的“剔雕”是一种能够直接表达中国传统书画的独特雕刻技艺,在全国核雕界具有唯一性。它利用“象牙果核”黑褐色的内果皮与白色胚乳来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黑、白关系,形成构图。庐州核雕中的镂空技艺是在表面纹路狂野,内部结构复杂的山核桃上进行雕刻的,它将山核桃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多层利用,最多能够雕刻出4层的复杂构图。剔雕技艺与山核桃镂空技艺是庐州核雕艺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唯一性,具备较强的历史研究价值。一直以来庐州核雕主要以家族传承的形
巢湖树雕画
巢湖树雕画是以树皮、树心、树根为原材料,以独特的民间手工传统技艺制作,成为江淮地区独具特色一个民间传统美术品种。传承人尹修平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美术技巧,秉承前辈民间工艺师们的艺德,后潜心研究树雕画的制作工艺,建立工厂和生产流水线,将原有的树雕画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其树雕画作品在省内外装饰画界已自成一家,独成一派。其作品融雕刻、绘画、书法、喷涂于一体,以山水为题材,兼有少量的花鸟动物。作品既超越油画的立体质感、版画的疏密简淡,又兼备国画的气韵灵动,不同于一般装饰画的刻板单一。其画面风格古朴典雅、雄浑清逸,令人百看不厌,属工艺美术中的独门奇技。树雕画具有观赏、装饰、收藏价值和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火笔画
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火笔画是安徽合肥的名工艺品。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制作技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予以抢救
季氏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汉唐时期便有龙鳞装裱技艺,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开始繁盛起来,逐渐成为一门专门技艺。晚清至民国时期,古籍修复达至鼎盛,门派众多,有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等。各派虽然在修复技巧上有些差别,但总体来说,传承大致相同。派别的繁盛也促进了古籍修复这一行业的大发展。季氏古籍修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拥有120余年的历史,独创季氏浆糊制作工艺,擅长运用“飞托法”针对絮化古籍进行修复。第一代传承人季克功先生,清光绪年间秀才;第二代传承人季云章先生制作修书浆糊时,擅长用无根之水,寒冬之雪,辅以家传特制中药材,用桑材小火熬制,制好后,挖
三河羽扇制作技艺
三河镇历史悠久,羽毛资源丰富,自春秋时就有制作羽扇工艺。据《唐书》记载,“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三河羽扇制作是以禽鸟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纹特征,精心整理分类,制作成品种繁多的羽扇制品。这种羽扇制品0平薄,质软风柔,制工精致,式样美观,常被人们称为:“清凉悠悠鸟毛扇”,历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三河羽扇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经过分检、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包角、绘画、装璜等14多道工序才能成扇。三河羽扇制作的第三代传承人丁政权,从事羽扇工艺制作研究近三十年。多年来,丁政权革新改良羽扇的制作工艺,丰富羽扇的艺术价值,并自立“皖云青”注册商标,先后开发出孔雀
庐阳梅花针灸
庐阳梅花针灸,又称“梅花派”、“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流派,在中医“治未病”和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迄今已传承9代。庐阳梅花针灸在灸具灸法、针法、时间针灸学、脉学、刺血、埋线、火针等方面独具特色,针灸著作影响深远。《金针梅花诗钞》被称为继《针灸大成》后又一部重视针刺方法,并有所创见的针灸学专著”,《灸绳》是全国多家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必读著作。2005年,周氏将“梅花派”改名为“梅花针灸学派”,2010年成立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2013年成立蔡圣朝名医工作室,至今已创新灸具70余项,
剪纸(庐阳剪纸)
庐阳剪纸是对流传在合肥地区剪纸的统称,由于剪纸本身在百姓生活中分布广泛,因此庐阳剪纸在当地群众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存的空间。庐阳剪纸大都通过家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因袭相传。许多艺人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波,目前依然活跃的剪纸艺人主要有唐定兰、葛崇云、朱山中、周升国、胡益厚、刘宁侯、侯红妹、杨有凤、黄晓萍、宗流柱等两百余人。庐阳剪纸艺术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技法各异,既具有徽派剪纸的灵秀精巧,又有淮河流域剪纸的粗疏古拙,代表作品主要有张爱源的《喷龙》、刘继成的《李白与杜甫》、唐定兰的《八仙过海》、葛崇云的《红楼人物》、朱山中的《远古的呼唤》以及周升国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等。
庐州蛋雕
蛋雕是在各种禽鸟的蛋壳上进行雕刻的一种民间工艺。明清时期,民间在节庆喜事时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后来,人们在蛋壳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吉利,后又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逐渐形成了蛋雕制作技艺。古城庐州,居安徽中部,文化底蕴丰厚,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为“庐州蛋雕”这一传统技艺在民间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存续环境。合肥素称“0鸡之乡”,除著名的肥东、肥西0鸡、吴山贡鹅外,还有人工饲养的野鸡、大雁、孔雀、鸵鸟等,各种蛋壳为蛋雕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当前,庐州蛋雕制作技艺主要有马家轩和王剑两个传承系列。马家轩和王剑二人,在继承蛋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蛋雕艺术风
紫蓬山庙会
紫蓬山位于肥西县中部,属大别山余脉,被誉为“北九华”,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遗风。山中古木参天,风光绮丽,素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相传三国魏将李典镇守合肥,在山顶建庙祭祀七世祖汉代大将李陵,因而紫蓬山又称李陵山。因紫蓬山地处庐州西侧,李陵庙唐代赐名为西庐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紫蓬山西庐寺及其衍生的紫蓬山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紫蓬山作为北九华山,它的佛教文化在民间积淀丰厚。早期的紫蓬山庙会香火鼎盛,声名远赫,香客结队而来,这种有组织的朝山叫乘旗。一支烧香队伍举一杆旗,组织者称香首。有组织朝山进香的乘旗,一杆旗内分旗、锣、驾、引四大部分,组织严密整齐。像这样有组织的烧香者,每杆旗都有三
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
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智慧的结晶,自唐朝中宗年间(705-709)班大宏、班二宏发现明矾,矾山即兴起采炼之举,千年明矾开发史就此开端。由唐朝简单的手工小规模采炼,到宋朝发展为作坊式生产。采矿业由一天一人采100至200斤矿石,到宋朝时已发展到一次采“一柯”能达到9万多斤矿石。炼矾也逐步实现了由煎矾与矿石焙烧的连续作业。经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不断完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千年炼矾窑火不断。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通过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摸索、提高、发展,形成的工艺流程是:明矾石开采、明矾石焙烧、熟明矾石风化、明矾浸取、矾液沉降、矾液加热、明矾结晶七个工序。传统钾明矾制作工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