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梅花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吸收了“虎跳”、“抢背”等地方舞蹈、戏曲动作和“天下同”、“八板调”等地方音乐元素,已经从传统宗教舞蹈演变为自成一体、独具海宁地方特色、娱神与娱人兼而有之的民间传统舞蹈,是浙江省少有的、主要以动作形态传情达意的民间传统舞蹈。1990年,五梅花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五梅花是依附于宗教仪式的艺术活动,多在民间祭祀、丧葬及荐亡法事功德0后进行,每次表演人数为六至八人,最多十二人,表演者为僧侣、道士、俗家道士(阴阳生)和当地村民,身着铁灰色或蓝色海青衫(僧、道常穿的斜领长衫)进行表演。五梅花的表演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种:
文场舞蹈。每人手持一件乐器,如笛子、二胡、板胡、三弦、掌锣、钹、木鱼等,表演时,一边吹奏着江南丝竹中的曲牌和民间小调,一边穿插绕行,其舞步凝重而飘逸,转身抬足顺势而行,富有脱俗之情趣,宛似正在引送亡魂升入琼楼仙阁。主要有“走步”、“互绕步”、“剪刀花”、“打米”、“荷花对谢”等各种不同的动作,有“旋一角”、“篱笆阵”、“水蛇形”、“龙门撑”、“五梅花”等队形。表演过程中,须一边演奏江南丝竹曲牌,一边表演五梅花动作,对舞者的器乐演奏功底和音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
武场舞蹈。每人手执一件打击乐器,有掌锣、大锣、小锣、大钹、小钹、扁鼓、角鱼等。敲掌锣者为领花人,主要敲奏“锣鼓经”,表演时气氛热烈、节奏明快。特别是为年高寿终的人做荐亡法事功德0后表演五梅花时更是如此。动作、造型与文场大致相似,但加大了幅度和力度。另外,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节奏,不时表演“矮子步”、“造桥”、“紧四角”、“抢背”、“虎跳”、“前滚翻”等动作。主要有“元宝形”、“走四角”、“绳绞索”、“蛇脱壳”、“推骨牌”等队形。武场舞蹈动作难度高,技巧性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五梅花的音乐主要以带有鲜明的海宁地域特色的丝竹音乐、民间小调和戏剧曲牌为主,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文场以丝竹乐为主,曲调婉转、清丽、悠扬;武场以打击乐为主,节奏热烈、活泼、多变。这使得五梅花在表演过程中既能展现严肃、端庄、高雅的一面,又能展示民间传统舞蹈轻快、活泼、热闹的一面。
五梅花作为民间传统舞蹈,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元素,以及民间舞蹈、曲艺、戏剧、音乐等诸多内容,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五梅花舞蹈中体现的民间信仰和娱乐性倾向,对民间风俗、宗教心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以来,海宁从事五梅花舞蹈的僧、道人士及当地村民有一百人之多,每副班子六至十人。目前,能查实有传承谱系的五梅花表演班尚有八个。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耕和谢云松。沈少耕,1935年出生,生长于世代表演五梅花的海昌沈家班,1945年开始表演五梅花,擅长翻跟斗、虎跳、燕子飞等高难度的武场动作。谢云松,1949年出生,是海宁道家世代相传的正统表演班子——伊桥过庙班传承弟子。20世纪80年代拜五梅花艺人唐真祥为师,学习五梅花表演。深厚的音乐功底,使得他能胜任五梅花舞蹈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海盐五梅花的主要传承人为朱松观(1921年7月出生),海盐于城镇鸳鸯村人。20世纪30年代,他在做小和尚时跟师父贵太和尚学习五梅花,将此舞蹈传承至今。
五梅花(海盐五梅花、海宁五梅花)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钱雪军
为您推荐: -海宁特产-海宁美食-海宁民俗文化-海宁十大景点-海宁十大特产-海宁旅游指南 -海宁行政区划 -海宁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