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傈僳族篇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傈僳族篇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傈僳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傈僳族篇
同州三绝
昌黎“三歌”
中国三大印泥瑰宝
麻姑三宝
怀远三绝
谢通门三绝
光明三宝
郴城四件宝
商城县十大特色菜
合江三绝
平和三绝
中国四大板鸭
蓝田十大小吃
蕉岭十大长寿食品
湖南十大农业品牌
海口十大农业品牌
凌云十大美食
磁器口名特三绝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1、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关于刀杆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1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人民即以过“刀杆节”的方式纪念这位爱国将领。“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
2、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
3、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1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
4、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同胞分若干支系,居住在云南保山高黎贡山莽林深处的俱为“花傈僳”,其妇女服饰也显得特别“花”枝招展。每当节庆之期或山寨人家操办喜事,那五彩缤纷的傈僳妇女便成了本来就富有诗情画意的边陲山水的一道最为明丽的风景线。据说,傈僳族是大山的民族,因而对大山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情,尤其是对林中飞翔的鸟儿更是千珍百爱,并刻意模仿-傈僳女最可心的连衣裙便是集中了几种最美丽的“鸟衣”的颜色制作的。这种花裙的特异之处在于,它是用红、黄、蓝、绿、白五色布料精心拼制而成,爽朗欢快的傈僳女穿上这种衣服便给人以满目生辉、飘然欲翔之感。因而,傈僳姑娘出嫁,别的嫁妆可以从简,但一定数量的五彩“羽裙”是必不可少的。云南保山傈僳
5、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相传傈僳族火草布制作史历史久远。传说:远古时代,时遇大旱。有一对居住深山的傈僳族青年。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火草,便不停地撕、煮、漂洗、捻线,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主要分布于金沙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基本内容】用“火草”、“火麻”的植物纤维,纺织而成火草布、麻布来制作服饰,是傈僳族古老的纺织工艺。火草,是一种生长在大山里的野生植物,叶呈椭圆形,叶背有层白色的薄膜,其纤维韧性优良。每年的六、七月间,是采摘火
6、傈僳族手抓饭
“手抓饭”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其选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产的香米煮熟后倒在一个洗涤干净的簸箕内,在米饭上放上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熟火腿和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及佐料,然后盛一碗鸡汤在每一个客人前面。客人在吃“手抓饭”前必须先洗手,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做在一起,以左手当碗,右手当筷,边吃“手抓饭”边喝杵酒。在“手抓饭”时,主人还会唱着动人的祝酒歌,向来宾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饱饭足才结束。
7、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
8、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以舞风粗犷豪放著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含,是傈僳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结晶,尤其与傈僳族先民特殊的迁徙经历有着深厚的联系,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产生年代】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傈僳族人民饱经战乱,流离迁徙,嘎且且撒勒舞始终伴随着人们坚强地生活着,它的产生年代虽无法确断,但从舞蹈所摹仿的内容来看,它的源头来自原始时代。【分布区域】世居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傈僳族,分别居住在自治州南边的会东县和中部的德昌县,在各自的村落都流传着本民族的这个舞
9、傈僳族民间传说
傈僳人在历史上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境内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聚居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这里居住的傈僳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被誉为保持最原始的傈僳族风情域区。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时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唐代樊绰《蛮书》卷四)。早在元代以前,就进入了农耕时期,并散居于德昌、米易等地。从《傈僳族黄谷0的传说》、《傈僳族红腰带的传说》、《傈僳族媒山菩萨的传说》等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这些传说当是傈僳族原始狩猎和原始采集时代的历史,因此,可以断定,其历史十分悠久
10、傈僳族刺绣技艺
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的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唐代樊绰《蛮书》卷四)。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此后,傈僳人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分别在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刺绣工艺,世代在民间传承,具体年代因无确切文献记载,不详。【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刺绣技艺主要分布于金沙傈僳族乡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基本内容】傈僳族服饰刺绣,根据需要来选择纹样、色彩、图案等。
11、傈僳族阔时节
僳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各地节期不一,云南省等众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阔拾节是公历12月20日起的半个月,而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拾节由于封闭,又少受外界影响,仍保留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习俗极传统。【产生年代】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与相邻的西藏农奴主在维西一带争夺地盘,发生大规模械斗。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的傈僳人,连年被征调往石鼓一带作战,以后又去到维西、华坪等地。清代嘉庆年间,住在维西的傈僳、纳西等族人民,联合1康普土司
12、傈僳族婚俗
德昌傈僳族的婚俗很有特色,他们的婚姻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而传统的习俗。【产生年代】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与相邻的西藏农奴主在维西一带争夺地盘,发生大规模械斗。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的傈僳人,连年被征调往石鼓一带作战,以后又去到维西、华坪等地。清代嘉庆年间,住在维西的傈僳、纳西等族人民,联合1康普土司的压迫、剥削,遭到清王朝的残酷镇压,一部分人1逃往米易傈僳湾一带居住。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和光绪二十
13、德昌花傈僳族服饰
历史以来,傈僳族世居于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属山地农耕民族,长期混居于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白、哈尼、汉等民族之中,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相同或相近。傈僳族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分布在德昌县境内的傈僳族为花傈僳。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德昌县现建有两个傈僳族乡(金沙乡和南山乡),有傈僳人口6000余人,约占四川省傈僳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傈僳族的服饰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分布区域】德昌花傈僳服饰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
14、傈僳族刮克舞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泸水县的“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表现形式与福贡县“刮克”舞大同小异。“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无伴奏踢踏刮克”两种。“其本刮克”是以类似琵琶的乐器“其奔”为伴奏的舞蹈;“无伴奏踢踏刮克”是以跺、擦舞步踏地为节的舞蹈。“刮克”舞约有70多个套路,有一步跺、扭摆跳、撒荞舞、赶熊舞、围猎舞、刀舞、盔甲舞、砍火山舞、种谷舞、栽秧舞、破板子舞、背水舞、吸烟舞、摇篮舞、野鸡找食舞、豹子甩尾舞、麦叶长舞、射箭舞等,内容十分丰富,生产生活、自然生物无所不包。其中,
15、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共106户,563人。人均年收入840元(2003年)。地处澜沧江东岸海拔2700米的山区,是“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后山属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森林、杜鹃花海及滇金丝猴,生态环境较好。叶枝一带是傈僳族先民长期活动的中心区,同乐村是傈僳族聚居的古老村寨。民居为井干式木楞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春秋收种季节下到河谷住“庄房”;上高山采集、打猎则住“火房”。农耕与采集并重,饲养野鸡,制漆油、核桃油,善织麻布、麦编、刺绣。傈僳族音节文字创始人汪忍波曾在此授徒百人。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村傈僳族崇奉神灵、鬼怪。神
[第1页]
[2]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