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
同州三绝
中国三大印泥瑰宝
麻姑三宝
中国四大板鸭
蓝田十大小吃
蕉岭十大长寿食品
昌黎“三歌”
湖南十大农业品牌
怀远三绝
海口十大农业品牌
谢通门三绝
光明三宝
郴城四件宝
商城县十大特色菜
合江三绝
平和三绝
凌云十大美食
磁器口名特三绝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1、那坡壮族民歌
黑衣壮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历史悠久的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一百六十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在内容上,那坡壮族民歌主要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
2、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因此,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壮族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崇左等。这些地区每年都很重视这个独具特设的节日,对这个节日的热情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少群众特意从县城或其他乡镇、外县驱车赶来参加霜降节,车水马龙的车子把街道堵得几乎水泄不通。她说,老师告
4、壮族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
5、壮族花米饭
壮族花米饭是屏边壮族传统的“三月三”民俗文化节风味食品。主要精选头年上好的糯米为主料。他们从山上挖回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茎花叶,用它们提取红、黄、青、紫、黑等色素(此色素为天然植物生成,无毒无污染,非化学工业制品),再把这些自制的色素和选好的糯米共同浸泡使其着色,然后放到甑子里蒸熟。这样制出的花米饭,色香味具全,既可蒸食,也可凉干后用油煎熟而食,香脆可口,别具一番风味。屏边的街边经常有人背着花米饭卖,来到屏边,不妨买上一小坨尝尝鲜吧!
6、上林壮族舞蹈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公曹太平舞》,该舞蹈讲述的是壮族四个管辖天下的元帅,驱邪除恶,为壮族人民带来太平和安康。寄托了壮族人民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憎恨。该节目曾出访过日本等国并深受欢迎。
7、壮族“拜囊海”
壮族“拜囊海”可追溯到900年前,是壮族极其古老的民间歌舞节目。拜囊海节目已通过自治区“非遗”认定,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它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带流行的“嗝囊海(请囊海)”的节日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拜囊海即拜月姑。壮族拜囊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祭拜月亮的有规模有程序的妇女活动。壮族拜囊海一般指广西崇左市古棣壮寨的拜囊海壮族节目。古棣壮寨当地妇女拜囊海,既祭拜月亮,由六位德高望重的妇女扮演而成,表演时,六位妇女打扮成“巫婆”模样,喃着古韵,摇着铜铃,周围有几十个民乐吹鼓手,演奏着淳朴激
8、扶绥壮族《舞雀》
扶绥壮族《舞雀》当地壮语称为“某挪”,是壮族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及周边村屯是其中心流传区域。当地惯称白鹭为“雀”,故又名为“白鹭舞”,是当地壮族在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 舞蹈表现白鹭在野外的生活,表演时用木制雀头,外覆布制雀身,绘有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模仿白鹭的形态表演。如飞翔、觅食、戏水、梳羽、栖息等。舞蹈形式质朴,动作简单易学、形象生动逼真。舞队通常为4至6人。用鼓、锣、镲、唢呐等伴奏;以“点步”、“碎步”、“抖首”、“梳羽”等动作为舞蹈语汇,表现白鹭鸟的情态。 《舞雀》发源、流传在驮弄村已有一百多年。最初舞蹈表演内容
9、壮族斗牛
西班牙斗牛在世界久负盛名,而壮族也有斗牛的习俗,且毫无逊色于西班牙斗牛,别有一番情趣。与西班牙人牛相斗的方式相比,壮族斗牛是两牛角斗,常常是两头大牯牛相斗,可以是水牛相斗,也可以是黄牛相斗。壮族斗牛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一般在秋收后至立春前,具体时间由各村代表商议而定。看斗牛如同赶歌圩,届时,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均云集斗牛场,各自带上铜鼓、唢呐来为自己的参赛队呐喊助威。斗牛场一般选择在四面是山坡,中间有块平地或者河滩的地方,比赛地点不固定,一般每年轮流在一个乡或一个村进行。一般情况下,每个村寨派一至两头牛参赛。赛前的大牛牯有专人饲养两三个月,期间给它喂蜂蜜、猪油、盐水、烧酒等物,故参赛的大牯牛每头
10、壮族会鼓
马山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会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千年会鼓已经成为马山县人民节庆的主要吉祥物。马山壮族会鼓2008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参加区内外表演活动,2008年参加奥运火炬
11、壮族渔鼓
壮族渔鼓“庄巴”是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壮族曲艺形式。明清以来,汉族大量移居文山,将渔鼓演唱也带到壮族寨子,开始用壮族民间曲调演唱渔鼓,并收徒传艺。当地传说,汉族在一次战败后逃躲追兵时,被大河挡住了去路,面对湍急的河水,士兵们不由自主地唱出自己悲伤绝望的心情,歌声感动了河里的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就把他们送到河对岸,躲过了追兵。从此,他们就用木头刻成鱼形,做成鼓,边轻敲渔鼓边唱出对鱼的怀念感激之情。明朝时,壮族布侬人的侬志高在壮族寨子演唱渔鼓,并流传普及开来。西畴县鸡街乡世传布摩(祭司)证实,其祖上曾将鱼皮绷在竹筒上做成渔鼓,用来为丧事的祭祀吟诵做伴奏。传统渔鼓共有18调,既有说白又有唱
12、富宁壮剧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人口39万,壮族占54%。富宁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种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现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源于壮族民歌。壮剧最初的形式是“单分”(念歌),后逐渐演变为“板凳戏”(几名歌手坐唱),后来演变为多幕戏。富宁壮剧有“哎咿呀”、“哎依哝”、“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伴奏乐器有马骨胡、板胡、葫芦胡、无膜竹笛等。剧本用汉字记录壮语,多为五言体叙事诗。剧目内容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汉族的演义小说、汉族唱本弹词和当地的民间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云南的壮剧发展中,富宁壮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954年,富宁县
13、者太壮族传统文化
者太村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西北部者太乡政府所在地,地处滇桂黔交界地区,境内有革夺仙人洞和清水江峡谷等景点,有发展旅游的广阔前景。全村由5个壮族自然村组成,共有561户,2271人。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纯收入627元(2003年)。5个村子坐西南朝东南,背山面坝,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充分体现壮族依山傍水、“宁肯挖山不占良田”的建寨理念。民居建筑中,木结构壮式干栏建筑占90%以上。有老人亭“亭棚”,多建在寨中,为老人传道、授业、解惑之亭,实则男性专属之亭,女性禁入。后衍变为句町王庙(也称土主庙)、神农庙或侬智高庙,一寨一亭世代相传,故有的也叫寨神亭。建房须经选址、择日、开山伐
14、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据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在马山、上林两县交界处仍有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对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歌颂
15、壮族八音
连山壮族八音,源于敲击“车(钹)、督(鼓)、蒙(锣)”三种乐器的“三音”发展而成。“三音”乐器门类少,敲击起来气氛不够热烈,一些艺人便在敲击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乐器,并由一人同时操作三种乐器到由七八人分别高奏七八件乐器,逐步发展成为“八音”。
[第1页]
[2]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