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俗文化
浙江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浙江省特产
浙江省
宁波
绍兴
杭州
温州
金华
嘉兴
台州市
丽水
湖州
舟山
衢州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浙江省旅游景点
浙江省十大景点
浙江省地名网
浙江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钢叉舞
钢叉舞脱胎于古代的战前练武,后逐渐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祭祀舞蹈,现在则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明隆庆年间,平湖乍浦海塘一带已有舞钢叉的习俗。至明末清初,乍浦沿海的舞钢叉活动已有相当规模。每逢佳节,特别是长安桥三月廿三庙会和九月重阳庙会,钢叉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钢叉舞是一种行进式的民间表演艺术。早期的钢叉舞由六人表演,一人手执令旗,五人分戴代表金、木、水、火、土的脸谱,手执钢叉,穿侠客衣服,随着领舞者的指挥,边行进边改变队形。整个过程没有情节,也无任何伴奏,只见钢叉舞动虎虎生威,击地响声震天,队伍移步挪位,变换迅速,如蛟龙出海。钢叉舞发展到后来,在舞钢叉的同时增加了一些民间
桐乡拜香凳
拜香凳是流行于桐乡市崇福、-、洲泉等地农村庙会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其中桐乡市崇福镇芝村龙蚕庙水上庙会的拜香凳演出影响较大。据民间传说,崇福芝村的龙蚕庙是蚕神马鸣王的娘家。每逢清明,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水上庙会,以求马鸣王保佑蚕业丰收。庙会期间,百商云集,万民拥挤,一派繁荣景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各村自行组织的节目表演。演出在京杭运河上进行,有高竿船、打拳船、龙灯船等表演,而备受观众青睐的就是拜香船上的拜香凳表演。拜香凳主要是举行龙蚕庙会时在水上庙会和龙蚕庙内演出,在春节和其他庙会也有表演。拜香凳由八名男童表演,每人双手端一只装饰精巧的特制小方凳,上置七层宝塔或凉亭,走各种队形,走一段,行礼一次,随着
洪桥镇小沉渎村滩簧
滩簧兴起于清朝中叶,滩簧中的“滩”是“路头戏”的意思,“簧”是一种曲调,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清末嬗变为戏曲,它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歌舞小戏,也称“打班”或“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演出,至清乾隆年间出现职业性灯班,19世纪初开始向江浙及上海等地扩演,19世纪20年代,各地滩簧集聚上海,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与繁华大都市的物质支持,由小生、小旦、小丑的民间小戏,进入到小同场戏与大同场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滩簧更是成为流行于苏浙地区的通俗戏曲。滩簧在当地农村流传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过去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文化枯燥,农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于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滩簧”表演在当地流传开
塘工号子
塘工号子是海盐人民在修筑海塘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主要分布在海盐县沿海一带秦山镇、武原镇、西塘桥镇、海盐经济开发区等三镇一区。海盐地处钱塘江口,历史上经常遭受潮水的冲击,岸线不断被吞没。从东晋到唐朝,岸线西南段被吞噬15公里,东南段被吞噬25公里。南宋时潮水继续吞噬岸线5公里余,使望海镇、宁海镇先后没入海底。到了明朝,海潮已逼近武原镇,离县城的城墙仅半里之遥。为了防御海潮侵袭,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们一次次地筑圩修塘,从原始的土塘逐步过渡到柴塘、土石塘、石塘、桩基石,到近代则改为浆砌石塘、水泥塘、钢筋水泥塘。在修筑海塘时,当地百姓用集体创作的劳动号子来协调劳作、鼓舞士气,这就是塘工号子。塘工号
越医文化
绍兴,春秋时为越国之都城,故又有越州、古越、越郡之别称,古今绍兴医家亦因之称为“越医”。本项目之“越医”,包括绍籍在本地、外地的医家以及外籍长期在绍兴的医家。“越医”肇始于春秋,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越医”之记述早见诸史书、方志、各类文集笔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反映在医著及医方中。《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记载的古今二百零八位中西医名家,越医就有十一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精华项目,所选的十三位医家二十一种图书,越医占了三位七种图书。越医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和剂局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非处方药——钱氏女科生化
凤桥竹刻
凤桥竹刻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现形式多样,作品类型有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凤桥竹刻传承人冯嘉生(1946年出生)师承其父冯国介。冯国介好金石、精竹刻,曾与吴天如等著有《百梅斋印存》。冯嘉生自幼受父亲熏陶,初学篆刻,继学竹刻,成年后潜心于竹刻艺术,已从最初的以刻竹片、长卷为主,发展到刻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且影响到周围的一些爱好者,逐步形成了凤桥竹刻色、泽、形等方面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天工奖”。凤桥竹刻工艺流程注重选竹、断料、刻制三步:采竹在冬季,选取挺直、竿长、节稀、无斑点之竹,求其精华内敛而虫蛀少,
南湖采菱歌
南湖采菱歌是常年居住在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乡土歌谣。南湖采菱歌一般都在栽菱、采菱或捕鱼时唱,也在南湖摆渡接送游客时唱。南湖采菱歌起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老人们只知道他们的长辈就已经在唱了。每当清明时节,种菱人划着小船到湖中去打桩,将草绳系在桩上,围成一块块方形或长方形水面,牵牵扯扯的菱蔓与挨挨挤挤的菱叶填满了这些被草绳拦起的水面,船只便漂游在这一片翠绿色的菱荡中,极富诗情画意。农历八月采菱时节,姑娘们穿红着紫,坐在菱桶内,把布满河面的菱叶小心翼翼地拨开,慢慢采摘菱角,嬉闹间飞出一首首采菱歌,声情并茂。现经常听到演唱的南湖采菱歌有“东南风吹来暖
敲鼓亭
敲鼓亭是一种融民俗音乐和道教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以海宁许村西行宫为中心的地区及周边乡村。敲鼓亭原为道士演奏的节目,后成为春季农村行街庙会(俗称“迎会”)的节目之一,一般出现在行宫菩萨后。海宁许村镇有关部门曾于20世纪70年代作过调查,据当时尚健在的西行宫道徒周老根(1910年出生)、宋雪昌(1915年出生)等人回忆,他们年少时曾在西行宫背诵过敲鼓亭工尺谱。以此推算,敲鼓亭在许村西行宫一带流传已有百年以上,其形成当在清乾隆年间。敲鼓亭的表演方法和演奏形式均别具一格,演奏时打击乐是以一人操作多种乐器来完成的,并用一种乐器打击出多种音响效果。敲鼓亭以形如小轿而下无底座的亭榭台阁式鼓亭为其
乍浦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是流传于平湖乍浦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在渔民劳作过程中起鼓舞士气、统一步调的作用。平湖乍浦地处水陆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就有水军驻扎。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水师部分官兵移师乍浦,镇守西山海域(即平湖山湾),他们的后裔成为山湾渔民。山湾渔民常年以船为家,以鱼为伴,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形成了他们豪爽、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渔民的劳作经常需要众人通力合作。在集体的劳动作业中,为保持步调统一、运力一致,必须由一人发声指挥,众人应声而行,这样便逐步形成了渔民号子。渔民号子分拉船号子和拉帆号子两类。当渔船受损需要维修时,必须将船拉上海滩,修毕又须将船拉回海面才
海宁思情山歌
思情山歌是流传于海宁市东片袁花镇夹山村一带的民间歌谣。夹山村东接海盐县中坟山,西靠包家山、沈坟山,南临黄湾镇菩提寺山,北接海盐县通元新功村,省级航道六平申线经沙塘港穿村而过。村民如到袁花镇办事,须翻越包家山与沈坟山之间的庄康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村村民的生活习俗乃至口音等与周边地区有所不同,思情山歌就产生于这样一个小山村中。据该村四新组董玉坤老人(1919年出生)介绍,传说在清道光年间,在山脚下有个小长工,每天早上到小河浜淘米,经常碰到河对面的一个村姑在洗衣服,日久天长,两人产生感情,就以眼前之风物起兴作比,用当地流行的民间曲调即兴唱和,倾吐心声,本色天然。歌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相思之情,用
何文秀传说
何文秀传说流传于海宁一带,故事发生地在海宁境内,至今尚有部分遗迹。据《上海越剧志》记载,明代剧作家心一山人搜集何文秀的故事,改编成传奇剧《何文秀玉钗记》。剧情为穷书生何文秀与富家女王琼珍相爱,出奔海宁,何文秀被土豪陷害入狱,王琼珍剪发毁容,誓不再嫁,历经困苦,二人终得重聚。据此推断,明中叶时何文秀传说已经成形。六百余年来,何文秀传说在民间讲述中被不断演绎,产生了不同的版本。海宁袁花、丁桥、盐官等地的长者,都能讲述关于何文秀的故事。20世纪后,何文秀传说被改编为多个越剧剧本。越剧《何文秀》为尹派名剧,久演不衰,在越剧界享有盛誉。近年来,海宁市民间文艺工作者通过广泛调查,深入采访,已搜集到何文秀传
上虞高跷
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令人叹绝,深受民间喜爱。高跷在虞南山区下管等地由来已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高跷的道具主要是两根脚架。脚架有高低之分,高的有一丈多,人站上去能碰到民间住宅的屋檐,适宜于青年人表演;低的仅一尺上下,适宜于年长者与年少者表演。脚架有绑在腿上表演的,也有握在手里表演的。高跷的走法有前走、后退走、侧旁走、跨栏走、跳跃走、阶梯走、单跳走、绕圈走、三角走、花样走等。高跷的种类有竹制高跷和木制高跷两种。高跷的高度高低不一,根据自身技能水平而定制。高跷的表演形式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情景配置服装,排演动作。如:《水漫金山》、《白蛇传》
鄞州工艺石雕
石雕,是鄞江镇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宁波三石:小溪石、梅园石、大隐石,鄞江就占有二种。即小溪石和梅园石。人类从石器时代就把石作为工具来使用,逐渐作为建筑材料,可见采石业的历史悠久。鄞江镇现尚存古代采石厂遗址四处。即上化山采石场遗址、天塌岩采石场遗址、马鞍岗采石场遗址、华兴宕采石场遗址,并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不包括下江宕采石场遗存。宁波地区的房屋建筑石材大多出自鄞江小溪石。而较为细腻的石材梅园石大多作为碑材和石雕作品,散见于各地。今存东钱湖南宋石刻造像大多在南宋就产于小溪石材。
桐乡蚕歌
蚕歌流传于蚕乡,与田歌、渔歌、采茶歌一样,是人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寻求慰藉、抒发情感的民间歌谣。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这里的农村差不多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歌表现了桐乡历代蚕农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桐乡蚕歌何时开始流传,目前尚未查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歌代表性传承人褚林凤(1929年出生)回忆,她唱的蚕歌是河山华台庄阿三(1894—1988)所传,庄阿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此外,当地民间艺人收藏了长篇蚕歌《马鸣王蚕花》(亦称《马鸣王化龙蚕》)手抄本。据查证,该歌本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此可见,桐乡蚕歌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桐乡蚕歌积淀了广
绍兴黄酒开酿节
绍兴黄酒在每年农历立冬开酿,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俗称“老酒开酿”。这一天,绍兴城乡无数酒家都要张灯结彩,男女老少万众出动,敲锣打鼓,燃放炮竹,祭祀酒神,祈求福祉。有的村庄还举办水上社戏和物资交流,城乡水路船来船往,探亲交友,互通有无,热闹非凡,胜似节日。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铁技艺
打铁自人类进入铁器时期起就开始产生的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打铁铺锻造的产品,如:生产需要的锄、耙、刀、斧等,生活需要的铲、勺、钩、钉等。应用广泛。打铁铺遍布各地集镇。打铁技艺是师徒传承的。也有父子传承的。甬上谚语“打铁呒样,遍打遍相,”证明打铁技艺是根据不同产品靠师徒手中的铁钳翻动来成型,还要依靠悟性身口相传。产品不同,技艺无定法。鄞江镇现存的惠君铁店,就是师从其父,自16岁学艺直至现在。夫妻作坊生产。
古砖瓦烧制技艺
烧窑,鄞州民间手工烧造砖瓦、陶瓷的手工技艺。因为泥土坯制成以后必需经特制的砖窑或陶窑高温烧制,手工技艺多达二十余道才能成为不透水的砖瓦器。鄞州民间烧窑历史十分悠久,在鄞州西乡的芦家桥和东乡的董家跳遗址上已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砖瓦和陶器遗存,在西乡的鄞江镇和东乡的横溪镇、姜山镇也发现过周代及秦汉时代的陶器和砖瓦,在汉晋时代发现的砖砌古墓和出土陶器瓦件也为数不少。
五姑娘
《五姑娘》是流传于嘉善农村的民间叙事诗,与此同时,又有散文体口头故事的传播。故事来源于清咸丰年间嘉善县洪溪镇小河村方家浜的真人真事。青年农民徐阿天和地主小姐五姑娘相爱,遭到五姑娘哥哥杨金元的残酷破孩,五姑娘被活活逼死。事件发生后,在当时震动很大,人们非常同情五姑娘的遭遇,憎恨并谴责杨金元。在料理五姑娘后事时,众亲百眷请了一位姓陆的裁缝师傅给五姑娘做寿衣,陆师傅了解到五姑娘与徐阿天恋爱的细节及不幸遭遇后,以传统的十二月体的民歌手法创作出了十二月花名体田歌《五姑娘》。作品讲述了封建时代富家女与长工之间因地位悬殊,恋爱受阻,最终生离死别的悲惨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陆
芥子园画谱技法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在我国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被誉为“画学之金针”,近现代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芥子园画谱》自三百多年前出版以来,风行于画坛,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扩展与传承。其扩展与传承均由嘉兴籍画家完成:一是清康熙年间王概本(木刻)。芥子园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居宅别墅之名。李渔之婿沈心友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课徒稿四十三幅,交嘉兴籍山水画名家王概整理、归纳、增编,历时三年,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套版精刻成书,因得李渔资助,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为《芥子园画谱》第一集。而后由杭州名家诸升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编画“梅及菊花鸟
绍兴纸扎
纸扎具最本土的一种民俗性、观赏性,乡土气息浓郁。纸扎品是葬礼习俗中的一种殡葬用品,为了能使死去的亲人能享受活着的待遇,甚至比活着更好,人们通常用纸扎品陪葬或焚烧,以前最常见的是纸花,现在有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等,很是逼真形象。纸扎手工制作,工艺很简单,生活用品为主,表达人们的一种生死观。先将毛竹劈成篾,然后用篾扎成该制作实物的形状,最后用纸或布根据不同形状,不同实物进行外包装,力求形体逼真,外表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不同阶层的需求,不断改进制作物品及制作方法。随着殡葬改革,纯手工的纸扎品已不多见。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