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特产
福建省
漳州
泉州
南平
福州
三明
宁德
龙岩
莆田
厦门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福建省旅游景点
福建省十大景点
福建省地名网
福建省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柯派高甲戏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
南安英都拔拔灯
南安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九晚举行,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南宋时,英都的船夫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进财、合家平安,举行了以游灯为主题,并结合迎神,穿插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邰狮”等综合性的游乐活动。
宁德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又称抽狮,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为框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片仔癀是一味名贵而功效显著的中药,与八宝印泥、水仙花并称为“漳州三宝”。片仔癀源自500多年前明朝宫廷御用秘方。相传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位明世宗的御医因不满朝廷1的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京城,辗转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在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当时寺僧多有练武习拳,舞刀弄枪,难免身伤骨损等。这位御医出身的寺僧,将带来的宫廷秘方,采用上等麝香、天然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炼制成药锭,专治热毒肿痛,跌打损伤,疗效显著,口服外敷均可,且无副作用,附近百姓有伤病,寺僧也广为施治,逐渐在社会上享有声誉,并因“一片即可退癀”(“仔”为闽南方言中语气词,“癀”为热毒肿痛)得名“片仔癀”
寿宁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顺畅,带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话,这已成为北路戏的一个突出特色。在数百年的演出活动中,北路戏总结出一套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脚色行当,都以手、眼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
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
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
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它原名唱。自1943年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为福州艺。相传福州伬艺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
锦歌
锦歌是一种重要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原名“杂锦歌”,“锦歌”是通行的简称。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代中期,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姐妹之花。20世纪40年代以后,锦歌开始走下坡路。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其唱腔音乐丰富繁杂,包括“五空仔”和“四空仔”等常用的主要曲调、“杂碎仔”和“念杂仔”等念诵性的曲调及“杂歌”与“花调仔”等吸收自姊妹艺术的曲调等多种类型。传统节目以《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妙常怨》、《董永》、《吕蒙正》等最为著名。锦
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
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红火。1991年6月,台湾宜兰举行了“台湾首届答嘴鼓比赛”,促进了台湾答嘴鼓艺术水平的提高。闽南答嘴鼓艺术家林鹏翔的答嘴鼓节目通过各种媒体向四方传播,在海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海外专家学者研究闽台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福州评话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是流传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惠安县的一种独特的妇女服饰。它源于百越文化,又融会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代,至宋代渐趋成熟。清初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现在惠安县东沿海的崇武、小和净峰三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还保留着这种服饰习俗,其中以崇武和小的服饰最具特色。惠安当地以“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歌谣概述了惠安女服饰各个部分的特征。斗笠是惠安女现代服饰最显现的部分,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头巾是惠安女服饰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每条
漳州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1951年7月,闽南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两系统组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技艺是民间工匠(主要是大木)不断根据实际条件改进工艺和开发创造,随着木构技术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形成。屏南折线型贯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彩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又因墙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屏南木拱廊桥最早始建于宋代,是屏南一项传统民间建造技术。其工艺
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是由汉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2008年,打城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城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普度超亡法事仪式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因普度仪式最后一天的科仪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狱”)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能表演为标志而被称之为“打城戏”。它不仅属于中国戏曲门类的一种,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
浦南古傩
我国的古傩文化源远流长,浦南古傩自唐末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浦南古傩主要是用来驱魔逐疫的。其特色为:面具巨大,不是直接戴在表演者头上,而是顶在头顶,显得体型庞大迥异于人。其他地方傩大多青面獠牙、形态凶猛,而浦南古傩形象为七品官和小丑,驱疫的主角由1担任,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