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衡阳市 > 衡山民俗文化

衡山影子戏

旅景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衡山自明代就有影子戏的演出班社,后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由于衡山艺人早期制作的影人多为纸影,因此称为“影子戏”而不称皮影戏。旧时,影子戏为一人班,后发展至二人班、多人班。影子戏的唱腔、道白均是衡山方言土语。

  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东部,衡阳市区北部,湘江中游。衡山影子戏自明末清初以来,就活跃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2006年,衡山影子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衡山影子戏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衡山影子戏最初在湘江沿河一带出现,后来逐步传入内地。早期艺人多为船民。船民以船为家,常年走长沙沅江、汉口、九江,他们无风摇桨,有风启帆,躺在船上学唱渔鼓词、劝世文,受到外界皮影戏的影响,遂用纸片剪成菩萨(影人),使唱与演结合起来。由于衡山艺人制作的菩萨多为纸影,不是完全的皮影,因此称之为“影子戏”而不称皮影戏。

  四大流派

  衡山影子戏的唱腔、道白均是衡山方言土语。衡山影子戏,以地域划分,有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上衡山派四大流派,因此形成了四种艺术风格。

  上河派演唱行腔高亢,发音尖促,喜唱喊板之类的五字句,方言土语较多,唱词贴近生活;其锣鼓打煞较为简单,并以长槌打煞为主;演出多为“搭桥戏”(中国戏曲民间的演出形式,即根据戏剧故事提要和纲目以及固定的行当程式进行演出的戏剧)。

  中河派是衡山影子戏的主要流派,其地域广、艺人多、受众面最大。中河派演唱的主腔是四平腔,在唱腔上形成了阴平、阳平、连平和四平慢板、数板、乐腔、怒腔、悲腔、四平渔鼓腔等,唱腔丰富,独具特色。其锣鼓经规范严谨,影子戏表演精湛。

  下河派流行区域与株洲湘潭接壤,因此其方言与株洲、湘潭接近,自成一派。下河派影子戏多有文字桥路(演出提纲),重视唱腔,唱词文雅,讲究韵律,善唱文戏。下河派地域不广,但艺人不少。

  上衡山派影子戏流传地域与攸县接壤,攸县土语浓烈,下衡山人听不懂上山的话,因此影子戏也自成一派。上衡山派影子戏艺人文盲较多,因此全部唱的是搭桥戏,武戏较多;演唱“傩愿戏”的较多。这种“傩愿戏”一般在土王庙前唱,一唱3~7晚;唱《封神榜》时,可长达半月。

  艺术特征

  旧时,衡山影子戏也有自己的行会“老郎会”,会址设在衡山吴集的天符庙。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是祖师老郎的生日,行会成员都要来举行祭祀。

  衡山影子戏,明清时期演出为“一套锣鼓一个打,一台菩萨一人耍”,至近代多为二人班。二人班为一人在前台“掌桥”,边操影子边演唱;一人在后台操一套打击乐。边打边唱。两人协同,能演出一台数十个人物出场的大戏。1955年以后出现三人班,一人专司管弦乐,一人操影,一人司打击乐。

  衡山影子戏的行箱不足30公斤,前箱内装各类影型50~60个。衡山影子戏在影型制作上由初期的简陋,不断吸收剪纸、绘画、雕刻等门艺术的精华而趋向完美。其造型美观,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影型分为人物“身子类”,即构成人物躯体外形的袍褂、宫装、闲装、兵勇、肉身、猴子的“身子类”,构成人物脸部相貌的“头子类”,构成人物身份的“帽子类”,以及各种道具和兵器。后箱专装各种乐器和乐器支架。另外,在行箱外还有用于影子戏演出的“亮窗”(又称“蒙子”)。旧时,蒙子以土皮纸糊在杉木框上,后改用白布。搭影子戏台的支架用竹竿和木棍,俗称“把子”;其中4根木棍做台柱,24根长短不一的竹竿支撑起整个影子戏台。戏台占地不到2平方米。影子戏用光,旧时一盏大号煤油即可;有电后,一个60~100瓦的灯泡,接上电源就可演出。

  衡山影子戏的“头子”用仔牛皮晾干、磨薄后制作,一般先在干皮上画好不同人物的脸面、着好颜色,雕刻成型,然后涂上生桐油。20世纪50年代,艺人开始用照相用的底片、幻灯片所用的胶来制作头子片。

  衡山影子戏的身型均由“壳纸”制成。壳纸的材料为一种叫做“关刀纸”的土纸,大多由本地杨林豆垅冲的土纸作坊生产。做壳纸要用放有明矾的糨糊,明矾与面粉的比例为1∶10。放明矾一是防虫、鼠咬,二是防潮不起霉。壳纸是在干净的门板上将关刀纸一层层反复叠合黏结、干燥而成。五层的壳纸用来制作影型的身子和帽子,七层的壳纸用来制作黑色身型的躯体和道具。壳纸晾干后用玻璃或木板压平。然后,艺人才在壳纸上描样、下裁、雕刻。

  衡山影子戏雕刻的工具是叫做“油盘”或“蜡盘”的垫板。用牛油、羊油制作的为油盘;用蜂蜡制作的为蜡盘。“油盘”或“蜡盘”做的垫板用来雕刻纸型时,一是松刀,能雕得透;二是不钝刀具;三是垫板经久耐用,可反复使用两三年。衡山影子戏的雕刻刀具均自制,现一般都利用废旧钢锯条在油石上磨制而成。

  影型雕刻好、安装好各部位、操作签子之后,即用生桐油或透明漆涂纸型之上,然后晾干。涂了油的纸型即防潮,又耐用。

  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内容十分广泛,内容多为传统戏。一般艺人可以演唱数百出剧目;一些名家可以演唱上千个剧目。有些连台本戏,可唱数天到半月,如《封神榜》《西游记》《列国志》《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征东》、《征西》《平南》《扫北》《粉妆楼》、《岳飞传》《包公案》《杨家将》等。新中国成立之后,衡山影子戏曾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或戏剧会演,演出剧目多为自创新戏,如《老鼠告状》《两朋友》《除四害》《竞赛》《琵琶进宫》《杨立贝》《真的对不住》等。

  独具特色的衡山影子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学报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衡山影子戏的图文资料。湖南省、市级的专家对衡山影子戏也进行了剖析和论证,认为衡山影子戏作为衡山地区传统、民俗、地域文化的缩影,对湖南地方戏剧史、地方民间艺术史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衡山影子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以上内容由网友"yuandaweizi"分享。]

为您推荐: -衡山特产-衡山美食-衡山民俗文化-衡山十大景点-衡山十大特产-衡山旅游指南 -衡山行政区划 -衡山名人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