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民俗文化
安庆市民俗文化
推荐特产
热门旅游
港澳台旅游
A级名录
国外热门旅游
各地小吃
地名大全
名人大全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推荐
各地小吃
中国五大红茶
郯城四大辣
临沂十大名吃
榆次三件宝
大同三黄二白
长沙三绝
莆田四大名果
涉县三珍
无锡四大特产
丽江十大名小吃
厦门十大小吃
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全部
热点
香港
澳门
台湾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
香港长洲花地玛圣母堂
大三巴牌坊
澳门天后宫
澳门旅游塔
日月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阿里山风景区
推荐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AA级景区名录
AAA级景区名录
AA级景区名录
A级名录景区名录
推荐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柬埔寨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埃及
乌克兰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全部
推荐
中畈红枣
中畈米粉
中畈蔗糖
西川芋头
尧岗傩戏
石邮傩舞
南坪米粉
沙塘米酒
风味全鸭席
荷包糌
大余香芋扣肉
糯米薯莨酒
大余伊府面
席苞饭
全部
推荐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全部
推荐
陈广华
王甦
盛浩如
丁有华
朱秀早
张如龙
卢月恒
徐光华
曹碧荔
陈香波
陈步云
戴绍鼎
陈克昌
涂美中
廖学愚
李恩
李鹤年
李强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特产
安庆市
安徽省
潜山市
岳西县
宿松县
桐城市
太湖县
怀宁县
宜秀区
迎江区
望江县
大观区
美食小吃
老字号
民俗文化
十大特产
全部
地理标志
安庆市旅游景点
安庆市十大景点
安庆市地名网
安庆市名人
[移动版]
【CTRL+D 收藏备用】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怀宁县)
“孔雀东南飞传说”在我国影响深远、广为流传,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亟待挖掘的三个民间故事之一。“传说”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古称小吏港)一带,讲的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礼教破孩下双双殉情的故事,堪称封建时代爱情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焦、刘殉情后,在小吏港地区反响强烈,怀宁一带形成了家家户户说焦、刘的格局,故事先在社会上口头传讲,后有民间手抄本在社会上流传。故事发生地位于安庆市皖水中游,皖水顺流而下直通长江口岸,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俗称“戏曲之乡”、“鱼米之乡”。由于与外地人交往甚密,传说故事由外来商贾传向全国各地,在你我相传的过程中,经过讲述者个人情感的渲染
桑皮纸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岳西桑皮纸画纸通过
桐城歌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地方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起源应上溯至唐以前的历史时期。到了明代,桐城歌开始编印成书,《明代杂曲集》里采集桐城歌25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辟专卷“桐城时兴歌”,录桐城歌24首,并谓之:“乡俚传诵”。桐城歌,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是传统民间歌谣之一种。桐城地区传统民间文学类有“鞭打芦花、孔雀东南飞、桐城歌、六尺巷传说、徽州民谣、徽州楹联匾额”等
太湖曲子戏
太湖曲子戏是流传在太湖县的一个古老的剧种,因当地习惯称为唱曲子,在上世纪80年代定名为太湖曲子戏。太湖曲子戏源于明代移民带来的弋阳腔,具有“喧阗”特征。在喜庆事项(如迁新居、生男、寿典、升官、升学等)中唱曲子,年节习俗(如平安社醮、闹元宵的灯会)中,也有唱曲子的活动。唱曲子还存在于年高人的丧事活动中。太湖曲子戏分为围鼓座唱和走唱两种形式,座唱时一般有5—8人。各人手执乐器,由鼓板师领头,用方言演唱,一唱众和。主要乐器有小锣、大锣、铙、钹、牙板、鼓(扁鼓、堂鼓)、马锣等。开始演唱前要打闹台,可由唢呐领起。演唱者一般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男性。解放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相应角色也有由女性担任。座唱时不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传说》的形成过程,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焦、刘殉情一事,震动了庐江郡,“家家户户说焦、刘”,在民间广为流传。300余年后,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诞生了《孔雀东南飞》。南朝徐陵将该诗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题收入他所编的《玉台新咏》从此进入文坛成为定本,这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叙事诗,堪称中国叙事诗成
十二月花神
潜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显丰厚。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历经300余年,—直广为流传。“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就有”十二月花神”舞蹈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以完美的音乐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形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世中的生活感情,舞蹈表达的是观音洒净水,使人间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美好景象。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升平、乐丰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十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每首都采用了我国古代优美、健康的典故。“十二月花神”的唱念字韵,沿用
文南词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三类。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文南词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是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进入发展和繁荣街断后,宿松问难词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借鉴了传统的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作为地方剧种基本形成。文南词的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现形式灵活。随着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变化
六尺巷传说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包
黄梅戏(怀腔)
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俗称“府调”、“怀宁调”,是怀宁本土创造形成的一种戏曲腔调。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怀宁调与青阳腔、徽调、昆曲等相互渗入,各取所需,相互揉合,经过民间艺人们精心润造,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一种腔调,时人称“怀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清康熙中晚期,石牌戏曲艺人程福香建立怀宁首个戏曲班社,程家班历时百余年,经久不衰,时人称之为 “怀腔班”。至解放初期,怀宁有近三
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基
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该纸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从事书法美术创作的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社难能可贵的纸张材料。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桑
天柱山茶制作技艺
潜山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980年名茶创制起步,农业局成立名茶小组,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著名教授陈椽现场为潜山创造的名茶“天柱剑毫”定型命名,1985年“天柱剑毫”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会,以“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名列榜首,被评为“中国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主产于国家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周围的十个山区乡镇,生态环境优越;选用潜山县境内的适制茶树良种茶叶,用天柱剑毫特定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品质特点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匀整嫰鲜。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闻名,品饮此茶,有“入品
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
潜山县是天柱山瓜蒌籽的发源地,产于潜山县的天柱山瓜蒌表面洁净、双边微凸、子粒饱满,长宽比为1.5~2.3。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粒籽均匀,入口咸(甜),破壳后子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正,具有该品种特的风格,气味。是天柱山名优特产。天柱山瓜蒌籽不仅是可口的待客珍品,还是理想的旅游食品。《本草纲目》卷十八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肿疮毒”瓜蒌籽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足皱。”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瓜蒌籽含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硒等16种微量元素。食用瓜蒌籽,有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
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旧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近年潜山汉墓考古发现,汉代即已有舒席,且工艺精湛,这有力地证明了潜山的舒席工艺传承久远。舒席以细薄柔滑、坚韧耐磨,不生虫蛀、折叠易带等优点深受欢迎。它选料精严,专用水竹,尤以小叶水竹为最佳。为防虫蛀,采伐水竹必须在当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间(民间称不用“菜花竹”)。对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等全剔除。竹篾通过剖
二乔传说
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此被称为胭脂井。建安四年,孙策与周瑜率兵攻克皖城,遣人礼聘,得乔公允许,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千古韵事,二乔也成为了被世人歌咏的对象,如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黄庭坚题诗:“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雅韵豪放的诗词中尽显细腻柔情,毫不吝啬的将二乔姐妹融入字里行间。在潜山县郊已发现了二乔传说的实物遗存——胭脂井(潜山县人
怀宁中医骨伤疗法
怀宁中医骨伤救治手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传统中医骨伤救治手法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夹板固定。讲究筋骨并重、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功能锻炼、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施治过程用双手准确地诊断、整复各种骨折和脱位,即使对难度较大的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的整复也能得心应手。运用中草药对患者施以内治、外敷的辅助治疗,使得疗效显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疗程短、恢复快、无肌肉萎缩、伤部无痕等特点。怀宁中医骨伤救治
花梆舞
花梆舞的花梆最早俗称竹梆,历史源远流长。主要产生于我县山区一带。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果实,上山组织围猎,携梆带叉,驱赶和猎获野兽,并在间歇时以此为乐。每年的九月初九举行篝火活动,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成果。这一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竹梆的产生,据说是农民为了保护地里的红芋(也称甘薯)不被野猪所吃而创造的,首先是棍子驱赶、杂芭毛人、敲棕树筒、看夜、竹棍敲击大石头,再到小竹棒敲打竹筒,形成竹梆。最后演变成花梆舞,花梆舞的围猎野猪,钢叉飞舞,梆声激越,锣鼓喧天,众青年围追堵截,与野猪搏斗,直至消灭,每一节动作朴实粗犷,舞蹈气氛热烈,地方特色浓厚,让人身临其境,观者与舞者产生共
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宿松县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流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做清明、出庙会、灯会-时作前导演奏,亦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庞大,演奏气氛热烈,最盛时乐队正班为64人。32人的班称为半班。断丝弦锣鼓的特色十分鲜明,演奏形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唢呐、笛子、胡琴、月琴、小阮等。武场乐器有马锣、小锣、云锣、大铙、小钹、扁皮鼓、梆子、弓磬、碰铃、木鱼等。演奏过程以流水锣鼓开头,文、武场演奏衔接有序,曲牌可循环演奏。断丝弦锣鼓产生在民间,发展在民间,扎根在民间,是独特的民间文化之瑰宝,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最新排行
2020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排行榜
2020年全国各省高考人数排名
2020年中国各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0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四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三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二线城市排名
2020年度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9年中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排行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0年一季度31省份居民收入榜
2019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百强排名
2019年31省份城镇化率排名
热门景点推荐
西湖三忠肃
岭南建筑三瑰宝
旅游名胜之天齐庙篇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中国十大古城
旅游名胜之儿童公园篇
旅游名胜之奎星阁篇
旅游名胜之佛光寺篇
旅游名胜之崖墓篇
旅游名胜之寿宁寺篇
旅游名胜之太平寺篇
旅游名胜之冶铁遗址篇
旅游名胜之观音洞篇
旅游名胜之永济桥篇
旅游名胜之寿圣寺篇
王屋山三宫
旅游名胜之长春观篇
旅游名胜之玄帝庙篇
旅游名胜之大王庙篇
旅游名胜之龙潭寺篇
旅游名胜之山陕会馆篇
宜宾三塔
资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旅游名胜之李氏宗祠篇
常德城区四大古井
旅游名胜之仙人桥篇
旅游名胜之节孝坊篇
旅游名胜之农民协会旧址篇
旅游名胜之凌云塔篇
旅游名胜之学宫篇